哥窯也被列為宋代名窯,但未見有宋人記載,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獻記錄。
傳說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們倆人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稱為“哥窯”,生二為弟,當然稱為“弟窯”,此二窯皆為著名民窯。哥窯的釉色以青為主,鐵足紫口,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日“百圾碎”。
哥窯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黃色,釉色為粉青、青黃、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為最常見。它的主要特點是釉面“開片”,大小不一,紋路顏色深淺不一,器形不同收縮部位也就不一,所以變化萬千而又自然貼切。哥窯瓷器上往往出現(xiàn)較粗的裂紋呈現(xiàn)黑色,較細的裂紋出現(xiàn)黃色,前后層次錯落,稱為“金絲鐵線”。
哥窯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紋,本來是制造工藝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體和釉層的膨脹系數(shù)不一致所造成的。但這種弊病卻形成的一種自然美,成為一種有別于其它品種的獨特美。
到目前為止,哥窯址還不明確,專家對此眾說不一,有說在浙江的,也有說在江西的.關于這一點,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發(fā)掘,以實物為證。
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同的涵意.從廣義上講,它是指有別于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產(chǎn)品為宮廷所壟斷。而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則是一種專門的指稱,專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梁由宮廷專設窯所燒造的青瓷,汴京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開封一帶。由于古老的黃河在歷史上多次發(fā)生水患而改道,使當?shù)氐孛伯a(chǎn)生巨大變遷,所以這對今天人們的勘察帶來很大困難,北宋時期的官窯址也就無從考查。有一種說法認為北宋官窯即是汝窯。
南宋朝廷沿襲北宋舊制,在臨安建造了專門為皇室燒造瓷器的官窯。官窯器釉色粉青,色調(diào)淡雅,不崇尚花紋裝飾,以造型和釉色見長。官窯瓷胎中鐵分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處掛釉較薄,顯露出帶紫色的瓷胎,這就是通常行家所謂“紫口鐵足”了,這一點成為鑒定官窯器的重要依據(jù)。
在造型設計上,宋代非常重視舊有體制,開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聲,尤其是官辦瓷窯,更是大量燒制仿古銅器的造型,如鼎、爐、瓶等等,典雅而古樸。
耀州窯位于今陜西銅川一帶,宋屬耀州。始燒于唐代,北宋中期達到鼎盛,金元時期轉(zhuǎn)向衰落。其遺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經(jīng)過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使我們對耀州窯的產(chǎn)品了解較多,其質(zhì)量較高,影響廣泛,以至河南、廣西等地都紛紛效仿,形成一個龐大的耀州窯系。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產(chǎn)地,產(chǎn)品品種豐富,造型多變。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勻凈,青中泛綠,有極細密的氣泡;由于胎質(zhì)中含有鐵份,在相應的燒成氣氛下,使器底呈現(xiàn)一種姜黃斑塊,形成了耀州窯所獨有的特征。
裝飾以刻花為主,線條流暢,北宋中期以后,出現(xiàn)印花裝飾;釉面一般有細小開片,透明度較好,釉層較厚;刻花技術冠絕一時,刀法犀利,線條剛勁,刀痕有斜度;圖案內(nèi)容以花卉為主,常見的有纏枝蓮、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魚紋、水紋的,龍鳳紋僅限于宮廷瓷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