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夢想
更高的飛翔
青色的東西主宰了中國瓷器早期的發(fā)展,我們雖也欽佩那玉般的燦爛,但總需要讓眼睛得到更多的色彩,中國的制瓷業(yè)也需要插上新的翅膀,實現(xiàn)更高更遠的飛翔,這件出土于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的長頸瓶便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白瓷之一,(按:范粹墓共出七件白瓷)它向我們講述了另一類創(chuàng)造的開始。
白 色
此瓶敞口長頸,鼓腹圈足,莊重飽滿又透出一股挺撥與靈氣,器身施白釉,釉層薄而滋潤,深色的綠彩似是潑在器上,簡潔明快,不經(jīng)意間在黃白色的大地上繪出了一片綠色的原野,增加了色彩的變化,也加重了瓶身的尊貴,從一開始就在白瓷上施以色彩,我們不禁贊嘆古人的思維和膽略。
詩意與情趣
白瓷的燒成,是在燒制青瓷的基礎(chǔ)上,逐步改進對原料的篩選淘洗降低胎釉中的含鐵量實現(xiàn)的,它是制瓷技術(shù)的重大進步。從此,中國瓷器的燒制出現(xiàn)了青、白兩大系統(tǒng),而古人將書畫的意境繪于瓷器之上的夢想也得以實現(xiàn),我們終于可以把胸中的生活理想觀以閣中,賞于掌上,讓日常的生活也充滿詩意。
國人的情趣再次升騰,這一回是因為素凈的白色。
大國新風
吸收與革新
隋唐時期,中國對外文化交往頻繁,在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的同時,也注重從其他文化中吸收有益的東西,促進了器物造型和紋飾的改造與更新,此瓶就是在早期雞首壺的基礎(chǔ)上加以改進,并融合外來胡瓶造型的特點燒制而成的,為隋代之首創(chuàng)。
有龍則靈
瓶為盛水器具,盤口細長頸,頸上有凸起弦紋,雙腹相聯(lián),平底,柄是對稱的一對,作張嘴銜瓶口的龍形,這種造型改變了傳統(tǒng)瓷器的單腹單口式樣,既可增大面積,又顯得墩實穩(wěn)重,無論從外觀還是成型方式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既秀美又堅實。
虛實有致
此瓶裝飾簡樸,卻大氣十足,龍首形體刻得非常生動,口頸與雙腹之間所成的“品”字形結(jié)構(gòu),和雙把與器身雙腹之間構(gòu)成的虛空相配合,一反一正,與講究“計白當黑”的中國書畫造型不謀而合,更增加了品位。
素雅中見雄渾
瓷胎呈白色,胎釉已很少北齊白瓷那種白中泛黃或白中泛青的痕跡。白胎白釉充分展示了材質(zhì)的素雅之美,讓我們看到一個雖然短命但曾經(jīng)蓬勃的王朝所創(chuàng)造的驕傲,也感受到盛世中華的雄渾與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