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的第一反應是對這項工作非常感興趣,他分析、排列出戴爾的優(yōu)勢:其一,戴爾作為全球領先的IT企業(yè),擁有很好的品牌,有市場號召力,也就是對消費者有拉力;其二,戴爾的直銷模式堪稱經典,在很多營銷人心目中都有很大的分量。而且楊超也意識到,下一個5年筆記本電腦等IT消費類電子產品,可能會像之前的手機一樣,市場高速發(fā)展,走入千家萬戶。
楊超決定抓住這次機會。
進入戴爾之后,楊超將自己此前做產品營銷和渠道推廣的經驗,與戴爾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首先從渠道變革下手,打破原先單純的直銷模式,與國美、蘇寧的家電零售大賣場開展直供業(yè)務。這使得戴爾成為在中國較早開展直供業(yè)務的IT企業(yè)。
在美國,家電產品大部分在類似于國美、蘇寧這樣的家電大賣場里銷售,因此戴爾在美國要想打破直銷模式的束縛,只要直接進入相關的家電賣場即可。中國的情況與美國有很大差異,國美、蘇寧等大賣場只占中國IT產品銷量的一小部分。
按照全球著名的市場研究公司IDC的分類,中國有一級到六級城市共2388個。在這些城市有數(shù)千家IT產品零售商、零售店,要想嘗試將傳統(tǒng)渠道引入戴爾產品的銷售,只有進入這些地方,才算占領了主陣地。
“但以當時戴爾中國消費業(yè)務銷售團隊的實力,直接去鋪貨是不現(xiàn)實的。”楊超想到這一點,于是去找國內首屈一指的IT綜合服務提供商神州數(shù)碼的高管,商談與其開展相關的業(yè)務合作。結果雙方一拍即合,2008年4月雙方簽署協(xié)議,隨即開始鋪貨。自此戴爾的筆記本電腦等產品借助神州數(shù)碼,全面進入傳統(tǒng)渠道銷售。
隨后戴爾迎來了在中國開零售店的高峰。據楊超回憶,“當時幾乎在是與時間賽跑,招聘銷售人員與開店同時進行,最多的時候一天要開10多家店。”在合作中,戴爾零售店的具體建設工作,包括選址、裝修、貨品擺放等由戴爾中國負責,神州數(shù)碼則主要負責提供物流、融資、后臺管控等支持。
消費類產品勃興
事實上,在戴爾消費業(yè)務創(chuàng)建之初,楊超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并非創(chuàng)建渠道,而是缺乏適合在中國市場銷售的產品。
當時戴爾中國只有一款合適在市場上銷售的消費類產品,面對惠普、宏基等老對手日漸豐富的產品線,楊超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時在IDC的數(shù)據報告中,幾乎看不到戴爾中國消費業(yè)務的市場份額,向總部提要求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好在由邁克爾•戴爾主導的變革很快就扭轉了這一局面。”楊超介紹。
基于邁克爾•戴爾“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IT市場”這一判斷,戴爾加大了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并且決定將工作重心向中國傾斜。
有管理學家指出,在華跨國公司經常會出現(xiàn)的問題是“管理過度,領導力不足”。也就是說,在華跨國公司有完整的規(guī)章制度,但由于層級太多,其中國區(qū)負責人與總部溝通成本較高,權力受到總部的限制,無法靈活有效地調動資源,為本土的消費者服務。
變革壓縮了中間層級,中國的消費業(yè)務部門開始直接向戴爾全球總部匯報工作,消費業(yè)務部門與產品研發(fā)部門的溝通因而變得直接、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