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圖冊》上的這些文字,是一個叫唐英的督陶官奉命撰寫的。唐英十三歲起在養(yǎng)心殿做雜役,他善畫能詩,還擅長編寫劇本。雍正六年,唐英因辦事干練受到賞識,而被派駐景德鎮(zhèn)御窯廠監(jiān)督窯務,做督陶官年希堯的助手。他用三年的時間,謝絕一切社會活動,和工匠們同吃同睡,苦心鉆研。在雍正九年的時候,他已經從一個外行變成技藝精湛的陶瓷業(yè)專家。
在乾隆二年,唐英成為正式的督陶官。他督導陶務前后二十多年,在這期間景德鎮(zhèn)所制的陶瓷,被后人公認是瓷中珍品。無論在品種的仿古創(chuàng)新方面,還是在器物的制作技藝方面,都達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唐英因此而成為歷史上最不同凡響的督陶官。
這是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乾隆時期唐英督制的瓷器。
乾隆時期,陶瓷生產的管理更為嚴格。尤其是對督陶官的要求甚嚴,頗似今天的問責制。
那個時候,即使像唐英這樣的人,也會動輒受罰。
乾隆十三年,年已66歲的唐英,接到了乾隆皇帝的圣旨:此次唐英進呈瓷器,仍系舊樣,為何不照所發(fā)新樣燒造進呈。將這次呈進瓷器錢糧,不準報銷,著伊賠補。
結果這次燒造的四百六十七件瓷器,所有的費用全部由唐英自掏腰包。
這是唐英進呈的創(chuàng)新之作:粉青釉交泰瓶。"交泰"是取《易經》中,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時運亨通之意。它上下兩部分互相勾套,既可活動,又不能拆開。
這件粉青釉交泰瓶,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一件也是唐英燒制的,粉彩八卦如意轉心交泰瓶,現在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乾隆粉彩鏤空轉心瓶。這個轉心瓶由三部分組成,除瓶體外其他部分都可以轉動。特別是頸部的轉動部分,與瓶體構成了一部天干地支的萬年歷,既美觀又實用。
乾隆本人表現于瓷器的關心,其實與他關注別的文化事業(yè)一樣,強烈希望創(chuàng)造非凡與超前的理念。乾隆皇帝無微不至的參與和督陶官的努力,使得乾隆官窯出現許多創(chuàng)新之作。
這是景德鎮(zhèn)御窯廠為乾隆皇帝燒制的一件,中國陶瓷史上空前絕后的作品。這個高將近87公分的大瓷瓶,被稱為瓷母。它總共匯集了15種釉彩,16道紋飾,彩繪12幅吉祥圖案。
此前歷朝歷代都未能燒制成的,這樣碩大且工藝復雜的精美器物,扣合著乾隆皇帝,對自己"十全老人"的評價。
當乾隆擁有這件登峰造極之作時,他自己統(tǒng)治的這個帝國,正創(chuàng)造著中國歷史上,文化和藝術的一處高峰。他擁有的疆土如此廣大,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民族,如此多姿多彩。但是隨后的五十年內,這個王朝將面臨從未有過的困境和災難。他的兒孫們,不再享有天朝大國的安寧和富強。一個王朝的敗亡很快到來,在此后的歲月中,中國的宮廷御制瓷器每況愈下。直到宣統(tǒng)三年,清朝滅亡,官窯生產成為歷史。而紫禁城所擁有的,跨越千年歷史的瓷器珍寶,也在這個歷史的動蕩中,開始散落。
從清末開始,一大批藏于深宮的瓷器珍品,先后流失。歷經戰(zhàn)亂、坎坷,輾轉國內、海外,留下許多人與物之間,情感與緣分的故事。
當成化斗彩三秋杯,從宮廷流入民間后,耿寶昌與它的第一次接觸,就發(fā)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那個亂世之秋。二十年之后,耿寶昌與稀世珍寶三秋杯,再次相逢。也就是在那個時期,故宮博物院的瓷器收藏,又開始了新的一頁。從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有兩萬多件瓷器,陸續(xù)收藏進故宮博物院。
2005年9月26日,從18世紀沉沒的,瑞典哥德堡號商船上打撈上來的,181件中國外銷瓷,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城樓展廳展出。展覽過后,它們中將有18件永久留在故宮,成為故宮博物院35萬件藏瓷中新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