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正在逐漸取代“技術”,成為華為的“新寵”。
---看完這篇文章,你會發(fā)現,這句結論是錯誤的。華為正是靠技術,探索出了一套另類的資本運作模式
“孵化一條產品線,獨立或合資,賣掉或上市”已成為華為另類的資本模式。而“分文不花”的合資模式,為華為戰(zhàn)略性侵入新市場時,分擔了巨大的風險。
盡管華為最新宣布成立的合資公司“華賽”要到2007年底才能完成組建,但有關合資公司運營的相關信息還是陸續(xù)從華為非官方渠道泄出。 6月26日,熟知華為的內幕人士向記者透露,華為公司資深副總裁鄧飚實際操盤合資公司的可能性最高,鄧飚曾主管華為的網絡產品線,且擔任過華為廣州分公司總經理。6月21日,華為存儲與安全產品線工程部部長鄭志彬稱,華為正在大規(guī)模地招聘黑客,為 “華賽”日后的運營做準備。 “華為已經倍嘗資本的甜頭,合資正在成為華為戰(zhàn)略性侵入和分擔風險的重要手段。”Frost & Sullivan(中國)公司總裁王煜全表示。 僅在今年5月份,華為就兩次宣布組建合資公司。除了5月21日宣布與賽門鐵克成立合資公司外,5月15日,華為與業(yè)界領先的海底光纜工程系統(tǒng)公司Global Marine Systems Limited(“全球海事系統(tǒng)有限公司”)簽署了建立合資公司的意向書,切入海底光纜市場。
同2003年11月份與華為3Com成立時的大張旗鼓不一樣的是,華為最近的兩次合資異常低調。熟知華為的內幕人士告訴記者,企業(yè)戰(zhàn)略發(fā)展部已成為華為最重要的部門之一,華為正在孵化一些產品線,并和各跨國巨頭接觸頻繁,他判斷,未來幾年在華為的核心業(yè)務外的領域,合資公司將會源源不斷地涌現。
“空手套白狼” 在很多合資案里,華為“分文未掏”,僅注入相關業(yè)務和員工,就換取了控股權。
。。。。。
至于現已被3COM全資擁有,并更名為華三通信的合資公司華為3Com,給華為帶來的投資收益,更是可以與任何一個哈佛經典案例媲美。因和思科的訴訟而黯然退出美國市場的華為借助華為3Com,不僅解決了重返歐美主流市場的大難題,還在國內大打價格戰(zhàn),擠跨并收購了港灣網絡,直接消除了心腹大患。2006年11月,3COM宣布開出8.82億美元(時值68億人民幣)的天價收購華為在華為3Com里的49%的股份。而此時的華為3Com僅僅成立3周年。
華為的一位前高管曾給這起買賣中華為所付出的成本算過一筆帳。“當時,華為沒有掏一分錢現金,投入的是低端路由器、以太網交換機以及相關的技術和銷售,還有不到1000人的團隊。”這位華為的前高管表示,“也就是說華為團隊,利用當時3COM先期投入的1.6億美元,在完成華為3Com擺脫危機的歷史使命的同時,在3年的時間里,為華為掙了68億人民幣。” 同樣地,華為在合資公司運營和賣掉合資公司股份期間,也從未放棄過企業(yè)網市場。據記者了解,華為的數據通信核心研發(fā)力量一直存在母體內,在華為內部,電信運營商是營收的大頭,但華為有一個專網部門,專門針對石化、鐵路等大型的行業(yè)企業(yè),在2006年的年營業(yè)收入就已經達到十幾個億。此外,華為還通過分銷的形式,讓集成商去幫華為打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