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陶瓷的生產(chǎn)繼承了北方青瓷的傳統(tǒng)風格,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點,燒制出的器物品種明顯增多,日用瓷器出現(xiàn)了過渡性的變化,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胎色以灰白色居多;花紋裝飾,除沿襲南北朝時盛行的蓮花紋外,還采用朵花、草葉、卷葉紋,并在布局上加以穿插、替換;裝飾手法有印花、刻劃花、貼花等多種技巧。青瓷仍是其生產(chǎn)的主流,南北各地均有生產(chǎn),一般器里滿釉,器外施釉不及底且有不同程度的流釉現(xiàn)象。白瓷燒制技術日臻完善,其精品胎質潔白,釉面光潤,釉中已看不見白中閃黃或白中泛青的痕跡。
及至唐代,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瓷窯系統(tǒng),一般概之為“南青北白"。其品種新穎多樣,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碗等幾乎無所不備;造型渾圓飽滿,精巧而有氣魄,單純而富變化。越窯青瓷胎質細膩,釉質均勻,渾厚滋潤,如冰似玉;邢窯白瓷胎質堅硬,胎釉潔白,具有“自如雪"之美譽。除“南青北白"之外,創(chuàng)燒出豐富多彩的釉下彩、揮灑淋漓的花瓷及絢麗無比的三彩等新品種。
五代十國時期的瓷器生產(chǎn)是在唐代名窯的基礎上進行的。其造型多是沿襲晚唐風格,但制作較前精巧,品種也更加豐富多彩,其制作工藝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大件器物的燒成,表明了成型技術的提高,滿釉器的燒造,是其支燒工藝提高的表現(xiàn),為宋代瓷業(yè)的繁榮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