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雍正時期,無論在造型、胎釉和彩繪方面都有了空前的發(fā)展,粉彩工藝也日趨走向工致秀麗,柔和淡雅,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裝飾風格。
由于粉彩的顏料裏摻入了“粉質(zhì)”產(chǎn)生了一種柔和感而且粉彩的燒成溫度比古彩低(一般為700℃而古彩為800℃左右)畫面燒出來后尤其在色彩感覺上比古彩要顯得柔軟,所以粉彩又有“軟彩”之稱。
粉彩所用的顏料種類遠較古彩為多,以金為呈色劑的胭脂紅,在康熙時的琺瑯彩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雍正的粉彩中已大量使用,這種紅色調(diào)也有多種變化,淡如薔薇,深如胭脂,古彩所用紅色僅限礬紅一種,總共用色也不過只六~七種,而粉彩多達數(shù)十種。
雍正粉彩瓷器上的紋樣,有花鳥、人物故事和山水,但由于要充分運用胭脂紅和黃色、白色、淺綠色的渲染的有利條件,故以花卉為主,特別是官窯器,在白勝霜雪的瓷面上,數(shù)朵綺麗彩花妸娜多姿,其中尤以胭脂紅色的牡丹甚 為絕艷。
雍正粉彩不僅有白地彩繪,而且還有各種色地彩繪的,如有珊瑚紅地、淡綠地、黃地、紫紅地和黑地等。
至乾隆時期,在技術(shù)上和藝術(shù)的表現(xiàn)上達到了更高的成就,制作精益求精,出品極為精美,但圖紋有漸趨繁縟的傾向。
綜觀康、雍、乾三朝的各期特點是:康熙的剛建;雍正的雅致;乾隆的華縟。但人們一提起粉彩總要以雍正和乾隆的不平作為標準。
無論是雍正粉彩不是乾隆粉彩在藝術(shù)表現(xiàn)風格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國畫的章法、設色等傳統(tǒng)技法,生動地體現(xiàn)了自然界的形象,過去(直至現(xiàn)在)從事粉彩瓷繪的高級藝人大都喜愛且擅長中國畫,并模仿國畫起稿。同時還有一些外地畫家來到景德鎮(zhèn)從事粉彩作業(yè),他們以瓷代紙,因而出現(xiàn)了一批繪畫藝術(shù)很高的作品。
他們有向歷代畫家學習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例如山水遠學宋代的范寬、郭熙、馬遠、夏圭,近及清代的四五及袁江袁耀叔侄。而人物遠及吳道子、李公麟、近及黃慎、改奇、費曉樓、錢慧安,吳有如以及明清版畫、年畫,近代月份牌畫無不涉及。然花鳥受黃筌、崔白、惲南田,尤以任伯年和宮廷畫家郎世寧影響最深。初學芥子園的也不少,但隨著印刷術(shù)的發(fā)展,現(xiàn)行各類畫譜畫冊五彩斑爛層出不窮。它不僅繼承了中國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還吸收了西畫的優(yōu)秀表現(xiàn)方法。陶瓷大學的創(chuàng)辦大力提倡素描與寫生,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大 大開闊了粉彩的藝術(shù)境界。為繁榮和提高粉彩的技藝充滿了無限的生機。
二、粉彩技法
粉彩的基本技法按傳統(tǒng)的習慣分為二大類:即畫粉彩和填粉彩,細分可分畫人物、畫山水、畫翎毛、畫走獸、畫花卉和畫圖案,填亦如此。現(xiàn)扼要分述如下:
。ㄒ唬┊嫹鄄什襟E
。1)起稿:(俗稱:“打圖)一般起稿都是直接在瓷器上進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結(jié)合器型。先用淡墨打草稿。
(2)制圖:(俗稱:“做圖”)將瓷上打好的淡墨稿子,用濃墨仔細勾描一遍,然后將弄潮了的毛旁紙將已勾好的墨稿從瓷面上拓印下來,這樣瓷上的圖樣便過渡到了紙上(注意紙千萬不能太濕,太濕容易使墨滲開,而使圖稿紙紋樣模糊不清)。第一張原圖稿就這樣制出來了。
(3)拍圖把從瓷面上揭下來的紋樣拓印在毛邊上叫“圖紙”涼干后,再在圖紙上按上面的紋樣用濃墨重描一鎰,然后再打濕,將濕漉漉的圖紙用吸水紙吸出多余的水,將圖紙變潮了便可撲在白瓷上用手掌輕輕拍打,揭開圖紙,一個清清楚楚的紋樣稿便印到了雪白的瓷面上了。上面的花紋與原圖一模一樣。景德鎮(zhèn)的配對瓷的批量生產(chǎn)瓷之所以能畫成一模一樣,就是用這方法。
。4)勾線:拍好了圖樣的瓷器僅僅是在瓷器上有了稿子。象中國畫一樣,有了稿子還必須落墨,而陶瓷上不是落墨而是“畫料”這種料叫珠明料(或者叫生料,所謂生料澆不熟也,即燒后,仍可擦掉,要不掉必須用粉彩顏料復蓋)由于畫粉彩的料用油調(diào)成的,這就要求熟悉油料性能,即料與油的配比問題,油少了太干太澀畫不出線來。油多了流得太快,畫出來的線又粗極易滲開而將畫面弄臓,這就要在學習實踐細心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