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瓷器,它的美麗叫人驚嘆,它的名字充滿傳奇,它叫做——哥窯。關于哥窯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見于明代《宣德鼎彝譜》:“內(nèi)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由于柴窯被傳為五代所燒;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窯,即官、哥、汝、定、鈞。
歲月的流逝帶走了太多東西,所以當我們得以從那些傳世的古玩身上隱約窺見一星半點的歷史時,那種凝視總是顯得特別珍貴。在流傳至今的宋代瓷器中,哥窯的瓷器大概要算是引起人們最多遐想的了。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歷代宮廷收藏哥窯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內(nèi)外的,已知有記載的,總數(shù)也不過300件左右,以至于個別哥窯瓷器破損的殘片也被視為至寶,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哥窯圓洗底部的破損殘片。哥窯瓷器之名貴,由此可見一斑。時間的流逝讓哥窯燒制的工藝成為難以破解的謎底,只留下了那一件件瓷器穿越漫長的時空,引起人們無限的追問和猜想。
哥窯名稱之謎
哥窯的窯址具體在什么地方,至今還沒有確切定論。而關于哥窯名稱的來歷,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哥窯之名,在宋代文獻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記》中始有哥窯的說法。清人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解釋說:“哥窯,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業(yè),兄名生一,當時別其名曰哥窯,其胎質細,堅,體重,多裂紋,即開片也。”這就是說,南宋處州龍泉縣(今屬浙江省)有章姓兄弟倆以燒瓷為業(yè),哥哥章生一燒的瓷器以胎細質堅、斷裂開片為特色,因而被命名為哥窯。
而弟弟燒制的瓷器叫“弟窯”,也叫龍泉窯。1956年以來在龍泉縣的考古發(fā)掘,即發(fā)現(xiàn)了黑胎青釉、細絲片紋的龍泉青瓷。但人們對這一說法卻仍有懷疑,因為傳世的宋代哥窯,琢器造型多仿青銅器,儼然為宮廷用瓷樣式,按理應該出自官窯;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窯顯然只是民間私窯。
另一種說法是,哥窯是南宋皇帝在偏安江南時,仿造其皇兄建造官窯的形制,在江南建立了南宋官窯,因為是學著哥哥的樣子建造的窯,所以被叫做“哥哥窯”。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中記載道:“哥哥窯,舊哥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今亦少有”。
意思是說哥哥窯的瓷器,是南宋哥哥窯生產(chǎn)出來的,器物青色的釉面上開有濃淡不一的紋片,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征,今天已經(jīng)很少見到了。
史料記載,宋高宗曾“襲故京遺制,設窯于內(nèi)修司、造青器,”宋高宗仿照哥哥的制瓷風格燒造御用瓷器,民間就形象地把這種具有汴京官窯風格的窯稱為哥哥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