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進餐環(huán)境,適中的價格,曾克把過去管理高檔餐廳的經(jīng)驗一一施展開來。很快,他的快餐店就顧客盈門,許多原本不在這過早的人,也要彎一腳,到他店里吃了再上班。
1999年3月,曾克在球場街開出他第一家分店。到2001年,他一共有了6家分店。
3、直營店擴張遭遇瓶頸
曾克的7家分店無一加盟,全是直營店。
他曾想過在市內(nèi)開加盟店,但武漢有個老字號搞過,但只招不管,質(zhì)量完全失控,幾年工夫就做垮了。他感覺自己也沒有好辦法能避免重蹈覆轍,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
后來,他又想到省內(nèi)二級縣市開店,但到襄樊、孝感、宜昌等地調(diào)查了一番,又放棄了。這些城市規(guī)模都不大,人口不多?觳妥畲罂蛻羧壕褪悄贻p人和上班族,而這里的人上下班,就是騎車也只用十幾分鐘就到了,這么短的路程沒必要在外面吃。再則,快餐店做的就是以量取勝,在一個地方開到一定數(shù)量時才能贏利。這里開個一兩家店,市場差不多就飽和了,風險太大。
再后來,他跑到深圳去考察。“好家伙,人家當?shù)氐目觳偷暌婚_就是六七十家,我跟人家根本不是一個數(shù)量級的。”
直營店發(fā)展速度有限,曾克覺得不“解渴”,又琢磨著新的發(fā)展方向。1999年底的一天,石頭火鍋的徐哲明打電話來聊天,曾克談起了現(xiàn)在遇到的瓶頸。徐說:“既然是這樣,你不如重新把石頭火鍋城的牌子用起來。這個牌子應該還有一定影響的,比你再創(chuàng)一個牌子還是輕松些。”
曾克心里一動,盡管不利因素顯而易見。雖然他們當年是武漢第一家做自助火鍋的店,但后來又有不少新品牌開了張,有的做垮了,有的卻已做得相當有影響力。“最主要的是自助火鍋最風光的年頭已經(jīng)過去了,人們沒有了當初的新鮮勁。”
權衡再三,曾克還是覺得做自助火鍋最有把握。
4、重返自助火鍋老題材找出新市場
通過對過去老客戶的“民意調(diào)查”,曾克感到不能再走高端商務路線。
“等把市場行情大致搞清楚后,我決定走平價高端路線。我的一大優(yōu)勢就是原來的客戶群,他們有消費能力。而我們的口碑仍然被他們認可,這就為我開拓市場節(jié)省了一段寶貴的時間和財力。”
2000年初,關閉兩年的臺北石頭火鍋店再次開張。1500平方的店堂少了以前的“貴族氣”,而人均消費也只有過去的1/3。各類食品種類卻有近200種,但畢竟是新店,頭三個月,一天只有十幾個人來吃。而每天的菜肴品種一樣都不能少,多數(shù)都是不能隔夜放的東西,當天吃不了就得倒掉。“我簡單算了一下,一天差不多要虧2000元。但我開張前就知道這行是守出來的,要想開張就賺錢就不能做平價火鍋,不過我對自己有信心,它肯定會賺錢的。”
曾克的信心同樣來自“民意調(diào)查”。每位吃飯的顧客,他都要問一下是否滿意。結果相當不錯,“有了這個基礎說明我的方向是對的,剩下的就是守了”。
果然,每天的進餐人數(shù)從十幾人逐漸增加到幾十人,再到幾百人。“這個過程看似很簡單,其實,我每天都要盯著各種菜肴的變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調(diào)整一次菜譜,食用量不大的、價格不合適的都要及時調(diào)出來。反正既要保證原料充足,又不能讓顧客覺得菜肴低檔、品種少。”記者追問具體是怎么做的,曾克賣了個關子,“這可是我多年經(jīng)營的看家本領,不便透露”。
直到2003年,他的火鍋店才開始贏利。當年,他在武昌開了一家分店。2004年開始,他又在黃陂、隨州、江夏開了4家分店。
按他的計劃,在市區(qū)店贏利穩(wěn)定后,先在周邊地區(qū)布點,做穩(wěn)大武漢市場。然后與臺北石頭火鍋城總公司合作,在全省吸納加盟店,爭取達到20家。“這種擴張速度并不算快,但適合我的管理能力。發(fā)展太快,管理能力跟不上,是拔苗助長。我始終堅持‘多大的腦袋戴多大的帽子’,無論企業(yè)發(fā)展處在高潮還是低谷,都要冷靜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