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這些其貌不揚的湯包會讓紹興人搶著購買,這種湯包,紹興每天至少要消費15萬個。
陳夏蘭:“像我們早上六點開始賣要賣到十二點,下午又開始做,下午兩點要忙到六點,天天是這樣的,一直忙啊忙的。”
顧客:“我昨天晚上回來的,今天早飯我就想到他的包子。”
像這樣的湯包店在紹興有一百多家,5毛錢一只的湯包帶給這些店主的是外行人看不到的豐厚利潤。這100多家包子鋪都和一個今年只有29歲的小伙子分不開。這個開著轎車,穿著時尚的年輕人叫陳慶松,從2002年他初來紹興開店到現(xiàn)在短短5年時間他就掙了500多萬,靠的就是這小小湯包。
陳慶松:“這個湯包是很有特點的,皮薄,有韌勁,湯水很足,我給你們看看,現(xiàn)在我們這個湯水不多不少,這樣吃一口,正好把湯水吃完。”
2002年,學了十年手藝的陳慶松從安徽農村老家只身一人來到紹興,在東街市場邊開了第一家湯包店。
陳慶松:“當時第一個店就是在這個位置,當時我記得生意非常非常的火,排隊要排到三輪車那個位置,前邊那個 轉彎再轉過去,這樣沿人行道轉到三輪車,下雨天他們都打著傘,他們說是東街馬路口的一道風景線。”
每天從凌晨一點忙到下午六點,那段時間陳慶松一天要用400多斤面粉,做7000多個包子,一天利潤少說也是七八百元,當時店里請了兩個小工,錢對于他來說是累死也掙不完的。
陳慶松:“頭幾個月利潤都有三萬多,那時間做長了,人也做得疲憊了,有時候想想最好顧客你們不要來了吧,少來買一點,做得太累了”。
一年的時間陳慶松就掙了30多萬,當時他和兩個小工一天只休息五個小時,掙三十萬元已經(jīng)是他的極限了。一個人做的湯包滿足不了需求,陳慶松想到了老家的親戚朋友。
陳慶松:“我當時的意思就是想把家里人帶出來,多掙一點錢,因為我給他們搞店的時候,都有一個距離,第一對我自己的生意沒有影響,第二對他的生意應該也是一個好的幫助。”
第一批過來的就有陳慶松的妹妹陳慶紅。
記者:“記不記得第一年你來紹興掙了多少錢?”
陳慶紅:“第一年什么都除掉了我們存折上有六位數(shù)了,我們開心得不得了,我們土話就是說咸魚大翻身了一樣的,突然一夜之間成了暴發(fā)戶。”
陳慶紅靠包子一年掙了10幾萬,陳慶紅的老公陳輝也坐不住了。陳慶紅:“他的三四十們親戚有做縫紉店的,還有開汽車的,還有他們看我們這邊好,全部都過來,等于改行了。”
就這樣,像滾雪球一樣,從安徽安慶農村來了100多親友來到紹興,都跟著陳慶松做包子。
高昌明:“一天能賣2000元錢左右。”
記者:“利潤呢?”
高昌明:“利潤大概是百分之三十以上吧,什么東西都除去。”
記者:“慶松,他說的有沒有點保留。”
陳慶松:“他是有點,這個我知道,因為他的餡料都是從我這里拿的,這個我知道,保留應該有一點吧,他很謙虛的。”
記者:他一天用多少餡?”
陳慶松:“一天大概150斤的肉。”
記者:“150斤的肉能做多少包子?”
陳慶松:“照我這樣理論上推算一天最少是5000到6000個包子。”
記者:“五六千個包子能掙多少錢?”
陳慶松:“1000左右吧,純利潤一天要八九百 一千左右。”
記者:“他說得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