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著“董事長”頭銜的人如今不計其數(shù),各類“校長”也大有人在。惟獨謝可滔的“校董”頭銜,讓人覺著新鮮。
謝可滔是廣東白云學院、廣州白云技師學院和廣州白云工商高級技工學校的董事長,但人們總是習慣地稱他“校董”。“他不是個普通的投資人,而是個職業(yè)教育家。”這是學校行政總監(jiān)劉劍鋒不愿意稱謝可滔為董事長的理由。
一個迷茫青年的選擇
自小跟著家族辦工廠、做生意的謝可滔,24歲時就擁有了2000萬元的存款。
1989年,整個珠三角開始建起一片片的工廠,到處都是機會,處處都是生意。這一切卻讓剛剛二十出頭的謝可滔感到迷茫和不安。
顯然,謝可滔對掙錢已經失去了興趣。他變賣了自己的工廠,結束了手頭所有的生意,打算出國去玩。
等待簽證的那些日子,迷茫而又無所事事的他開始思考:現(xiàn)在就掙夠了錢,下半輩子就這么在吃喝玩樂中度過了嗎?
謝可滔早在辦工廠時就盯上了一個商機:每招來一撥兒農民工,工廠就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場地和人力去培訓。“誰能解放這些遍布珠三角的工廠,誰就能得到巨大的利益回報。”
就在等簽證的日子里,這件事兒在謝可滔的腦海里縈繞不斷:中國今后會有更多的工廠,但是,誰來為這些工廠培養(yǎng)熟練的技術工人呢?
職業(yè)教育———謝可滔在圖書館里找出了答案。
謝可滔了解到,在發(fā)達國家,職業(yè)教育占到整個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在當時的中國,技校招生已經開始滑坡,許多職業(yè)教育類學校只能靠“婆婆”養(yǎng)著。
謝可滔決定放棄出國,而是辦起了自己的第一個學校———廣州白云應用技術學校。租了一處廢舊的部隊營房,從周圍的學校和工廠挖了七八個教師,并到附近的工廠挨個兒散發(fā)宣傳單。
一開始,學校只有摩托車修理、服裝設備維修以及美容美發(fā)幾個專業(yè)。“第一期培訓班,老師比學生還要多。”謝可滔回憶起當初的情景,忍不住一笑。然而,到了年底,學生已經達到近千人。
在謝可滔如今擁有的3所學校里,學生數(shù)已經超過1.6萬人。從第一所學校開辦至今,恰恰是16年。“平均每年以1000人的數(shù)字遞增。”謝可滔說,為了保證質量,他現(xiàn)在不得不控制招生規(guī)模.
從當初的2000萬元,到如今擁有幾億元資產,變化著的不僅僅是賬面上的數(shù)字,而是謝可滔的人生選擇。他不再是當年那個迷茫青年,不再是只會盯著商機的生意人,而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yè)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