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國內(nèi)收藏愛好者大幅增加。琳瑯滿目的古瓷尤為藏家鐘情。于是古瓷仿品也逐漸增加。故而收藏愛好者要擦亮“識珠”的慧眼,多多了解仿品的變化并掌握仿品的鑒別要點。
仿品的一般特征
一、仿品透明釉白地的浮光遮掩。仿品仿制中,造假者最頭痛的是遮掩仿品透明釉白地上的浮光,民間稱火光,特別是在大片無紋飾區(qū)域的白地。這是鑒別仿品需要掌握的關鍵點。
1.對瓶、罐、鐔等底面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制成大量星星點點缺釉小凹圓坑,以遮掩浮光。他們往往在這些底面刷釉或浸釉之前點上星星點點的動植物油脂,再刷上極薄的透明釉,進窯燒成。在明初民窯日用器底部,刷的透明釉也和其他表面一樣厚,即使有缺釉的地方,也是針尖一樣的小眼而不會是小凹圓坑,針尖小眼也不會星星點點那么多。而且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卻沒有多少缺釉的小圓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這些只要加以注意就可以鑒別。
2.對上述瓷器底面大面積透明釉白地用色釉或油污來污染,使人們注意不到浮光。如有一對仿民國帽筒瓷品,主紋飾開光外為淡橘紅色釉。底面透明釉被故意沾上不少淡橘紅色釉的污點。當然也有在有紋飾的地方用色釉或油污來污染。
3.造假者人為去掉仿品大面積透明釉白地區(qū)域。本人見到了個大油錘瓶,圓球部分直徑20厘米左右,頸部卻沒有了。很明顯,頸部本是大面積透明釉白地,易被人發(fā)現(xiàn)有浮光,所以造假者在制作時干脆將這一部分去掉。
4.對大口徑香爐等容器內(nèi)圓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考慮到人們觀察方便,易發(fā)現(xiàn)浮光,便在內(nèi)圓柱孔表面約1/3或1/2處向下改涂或淺或深的黑褐色釉。在真古瓷上是絕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
5.對大口徑香爐、筆筒等容器內(nèi)圓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把透明釉改換成混濁的半透明釉,甚至幾乎接近不透明的混濁釉。這種方法也被造假者用于處理贗品瓷器的底面,但這種混濁釉本身也有很大浮光。
6.對小型器物,如小茶壺,造假者在壺柄、壺嘴等透明釉白地,干脆用砂紙打磨,有的幾乎磨至胎面,造成久用陳舊的樣子。但這些冒充使用茶壺磕碰磨損的地方,正是人們使用時不大可能磨損的壺柄和壺嘴。
7.造假者在大面積透明釉白地用砂紙等稍加打磨,或?qū)η嗷ù善魅看蚰サ氖乱渤S邪l(fā)生。鑒別時要注意用放大鏡察看擦痕的平行線。
二、對仿品故意致殘。造假者往往把目標盯在新入市的收藏愛好者身上,常在仿品口部制造小破損,稍加分析就可知是鋼絲鉗夾壞的。有的花瓶斜閉合裂紋是先用金剛石刀劃開再敲擊裂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