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款識
康熙民窯青花瓷器款識種類豐富多樣。大致可分為紀年、家藏、人名、吉語贊頌、圖記及寄托款等數(shù)類。書體以楷書為主,篆書(較硬的鐵線篆)為輔。排列嚴謹且書法精良者較少。
紀年款按時間排序為“康熙元年四月初八日具”、“癸卯(二年)年春月”、“康熙乙巳(四年)年制”、“大清丙午(五年)年制”、“丙午年制”、“康熙丁末(六年)年制”、“大清戊申(七年)年制”、“癸丑(十二年)秋月寫”、“己未(十八年)年秋月渭水漁翁書”、“壬戌(十一年)仲冬寫于居敬堂新安程子受”、“康熙二十二年歲次癸亥仲冬之月仿古”、“大清康熙上元甲子(二十三年)春月制”、“丙寅(二十五年)歲初冬陽春月”、“丁卯(二十六年)秋八月”、“戊辰(二十七年)秋月錄于昌江之浮碧亭,攻玉子”、“己巳(二十八年)本村劉殿幫”、“庚午(二十九年)秋月”、“癸酉(三十二年)秋月書”、“甲戌(三十三年)之秋寫于群英館”、“大清康熙年丙子(三十五年)歲”、“丁丑(三十六年)歲夏月書”、“戊寅(三十七年)秋月寫于玉蘭齋”、“康熙戊寅孟冬秋月”、“康熙庚辰(三十九年)年黃州府太守許錫齡制”、“壬午(四十一年)王欽宣制”、“丙戌(四十五年)陽春月西園主人寫”、“康熙四十六年夏月吉日立”、“康熙乙未(五十四年)仲夏吉立”、“康熙伍拾陸年秋月日谷旦”、“壬寅(六十一年)秋月”、“大清康熙年制”和“康熙年制”等。
家藏款見有“淇竹齋”、“叢菊齋制”、“拙存齋制”、“芝蘭齋制”、“玉蘭齋”、“光裕堂制”、“集蘭堂仿古制”、“奇玉堂制”、“北慶堂制”、“益友堂制”、“碧云堂制”、“興裕堂制”、“惟善堂制”、“白云堂仿古制”、“正玉堂制”、“余慶堂仿古制”、“桂育堂制”、“書錦堂”、“奇玉堂制”、“昭玉堂”、“益友鼎玉堂制”、“安陸竹林堂制”、“留耕堂制”、“永和堂制”、“同順堂制”、“碧玉堂制”、“安素草堂”、“怡玉堂制”、“采玉堂”、“心逸堂”、“紫荊堂制”、“蓮柳軒制”、“可林軒制珍玩”、“應(yīng)德軒”、“應(yīng)德軒博古制”、“常豐軒珍玩器”、“杏林軒”、“木石居”、“木石居仿古制”、“玉石居”、“水云居”、“萃文苑制”、與“元玉錦記”等。
名人款有“渭水漁翁”、“商山仿古”、“善山仿古”、“峰霞山人”、“中山人”、“程子受”、“吳仲興”、“曉山主人”、“東海鼎臣”、“許錫齡”、“王欽宣”、“西園主人”及“劉殿幫”等。
吉語贊頌款為杏林春宴、東壁西院、在川知樂、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友昆連碧之珍、天、祿在其中、滄浪綠水、玉石寶珍、若深珍藏、文章山斗、永興珍玩佳制、文房一玉、萬福攸同、福貴佳器、玉石寶珍、青玉寶鼎之珍、奇石席上佳珍、永興佳玩、玉石雅玩、玉石佳玩、博古雅玩、昌江珍玩、同玉珍玩、美玉雅玩、留香雅玩、寶石雅制、昌江美玉、真玉和信友玉珍記等。
寄托款以仿明代款識為主,有永樂年制、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弘治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及大明萬歷年制等。
從大量傳世品分析,康熙早期官民窯署帝王年號款者極為少見,而多寫干支、家藏和圖記款。余認為其因有二:一即《浮梁縣志》講:“康熙十六年邑令張齊仲,陽城人,禁鎮(zhèn)戶瓷器書年號及圣賢字跡,以免破殘。”它充分證實該時期禁寫年號。二是此時康熙帝不尚尊號,拒絕臣下給他“加上鴻稱,以顯功德。”
楷書年款字體較扁,繁體“制”字下面的“衣”字一橫較長。干支款往往如上所述在年號后增注月日,它是民窯所獨有。中國用干支紀年,始于東漢建武三十年(55年)。在此之前遠溯夏商,則以干支記日。陶器上的紀年款最早見于秦、漢時期。瓷器中的紀年款則始于三國時代,盛行于明、清兩朝?滴趺窀G青花中的紀年款,因其標(biāo)明了器物制作的年代或具體時間,所以當(dāng)是本朝青花早、中、晚期劃分的最重要依據(jù)。家藏、吉語贊頌款較多使用,而人名款則較少見。圖記款中以雙圈款最為普遍,其顯著特征系正圓且每圈的接頭處筆觸較重。寄托款雖書寫無力,但較工整。各類款識落款位置多數(shù)在外底部,少量寫于外腹部。外底部署款者大多呈二行豎式排列,并于字外加雙圈,雙方框,無圈欄則較少見。
作者以為鑒定康熙民窯青花瓷款識的要點(尤其質(zhì)量)為二:一是如同中國書法的判斷標(biāo)準一般,突出字形、線質(zhì)。二即應(yīng)與前文所言青花紋飾呈色相結(jié)合?钭R為古陶瓷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以其特有的形式構(gòu)成各個時期鮮明的時代特色,并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
五、仿作
由于康熙民窯青花在景德鎮(zhèn)制瓷領(lǐng)域中具有重要影響,因而后世對其仿制較流行。從大量傳世品來看,仿品主要出現(xiàn)于光緒、民國(1875——1949年)時期。多為觀音瓶、筒瓶、花觚、棒槌瓶、罐、筆筒、缽式爐與碗等。學(xué)界認為光緒青花瓷在清代僅次于康熙,某些仿康熙青花瓷精品(應(yīng)指官窯及民窯精品——筆者注)甚至幾近亂真。圖案流行花卉、山水、瑞獸及人物等,以前者為上。正如童書業(yè)先生所言:“清末仿造的康熙青花以花卉見長。”
通過學(xué)界以往對歷代陶瓷仿品的研究結(jié)果看來,無論作偽技術(shù)多么高明,許多賦予時代文化氣質(zhì)的東西是永遠無法再現(xiàn)的。一件瓷器表面上看只是一個簡單的技術(shù)流程的結(jié)果,實際上是一種特定的時代文化在窯工身上的自然折射,為心靈的外化,猶如植物開花一般自然而然。別人內(nèi)心的那些東西不是想模仿就能模仿的,仿制畢竟不是克隆,要想達到無差別的境界從理論上而言不成立。技術(shù)手段只能作為輔助。
盡管光緒、民國時仿康熙青花中的某些作品達到惟妙惟肖的地步,但終究真就真、假即假。與原作相較,仿品造型力量顯秀柔,線條折角外較圓滑,足呈尖狀或圓狀。胎質(zhì)疏松體較輕。釉汁稀薄色潔白,胎釉結(jié)合欠佳。繪工細膩,畫意拘謹,層次感不強。青料呈黑褐、深藍或淺藍色調(diào)?钭R以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和“康熙年制”為主,落明代年號款,但畫風(fēng)仿康熙者為輔。排布齊整多見二行豎式,書法頗為纖秀。字外常繪雙圈,每周銜接處筆觸淺顯。
光緒、民國民窯仿制處于清代之冠的康熙青花作品為何深受學(xué)界認同,竊認為其重要原因之一當(dāng)系清末官窯解體后,良工四散,禁令解除,官窯的技術(shù)普遍傳入民間,極大地推動了民窯瓷業(yè)的發(fā)展。
六、結(jié)論
康熙民窯青花瓷形制眾多,陳設(shè)、日用、文具等品類齊全。重點使用浙料與珠明料作畫的紋飾,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為主,民族化及大眾化為一重要特點。縱觀中國陶瓷的發(fā)展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二個方面:一即器形,二是裝飾。在此基礎(chǔ)上再進一步研究分析其胎、釉、款及工藝。清朝青花研究當(dāng)亦不例外。
余在經(jīng)手過目大量康熙青花后,以為其形、圖、胎、釉可用一個“硬”字予以高度概括。一件優(yōu)秀仿品,跟真品的差別往往就在毫厘之間,只要鑒定者具備了辨別一絲一毫一厘的本領(lǐng),即可鑒別真贗。恰如古人所云:“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
經(jīng)過采石、粉碎、淘洗、制坯、描畫、上釉和燒成等七道工序生產(chǎn)的康熙民窯青花瓷,粗細兼有,差距很大。上乘者堪稱“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它說明此時社會貧富與貴賤懸殊。換言之,社會的普遍需要才會成為生產(chǎn)動機。
總之,康熙民窯青花瓷因產(chǎn)于我國陶瓷最高峰時期,所以,其在景德鎮(zhèn)民窯研究領(lǐng)域中應(yīng)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