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心理高壓讓他露真相
元朝時,寧海主丞胡汲仲,偶然出去巡視,見到一群老婦聚在庵子里誦經(jīng)。見到主丞,有一個婦人投訴說自己丟失了一件衣服,不知誦經(jīng)的婦女中哪一個所偷。胡級仲叫人拿來一些麥子,讓所有在場誦經(jīng)的婦女每人手心放上幾粒麥子,然后合掌繞著佛像走圈,口里還是要照舊念經(jīng)。汲件閉上眼睛端坐在一邊說:“我命令神明作法,如果是偷衣人,繞佛走了幾圈以后,手心的麥子應當會發(fā)芽。”眾婦女合掌繞佛而行,口中依舊念經(jīng),其中有一個婦人,幾次打開手掌看手心的小麥粒。汲仲立即命人把她捆起來,通過審問,果然是偷衣婦。
另有一個類似的故事也極為典型而有趣:劉宰在泰興當縣令的時候,有一個大富翁的妻子丟了一根金鐵,當時只有兩個女仆在場。把兩個女仆送到縣衙,她們都大喊冤枉。劉宰命令她倆各拿一根蘆葦桿,說:“不是盜金錠的人,蘆葦不會長,偷了金錠的,手中的蘆葦會比現(xiàn)在長兩寸。”第二天去看那兩個女仆手中的蘆葦桿,一根與原來的一樣長,另一根已被折掉兩寸。立即把那個折掉蘆葦桿的女仆抓起來審訊,她供認不諱。
平心而論,能有信心偷東西并加以抵賴的人一般并非愚不可及。他們之所以一下子被詐得原形畢露,是因為在高度的精神壓力下亂了方寸,不由自主地喪失了理智和冷靜,干出了傻事。于是他們被測了出來。給予強大壓力,沖破心理防線而得知真相的測黑術,在現(xiàn)代社會中也得到了應用。
在以了解應征者的人品、對事物的看法等為目的的面試中,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正確掌握對方的情況,會使用各種深層的心理技巧,其中之一“壓迫性面試法。”就是想盡辦法提出令對方覺得不愉快的問題,使對方處于孤立狀態(tài),或逼他作二者擇一的決斷,總之就是“欺負”對方,使他感覺到陷進危機之中了,這時觀察他的反應。
當人處于危機狀態(tài)中時,會呈現(xiàn)出赤裸裸的自我,掩飾外表的理智也會喪失,不知不覺地會吐露出真心話。一個外國電視節(jié)目中曾經(jīng)邀請一百個國會議員上電視,試圖探查他們的心理活動。他們坐進在演播室建造的只有正面能看到外界的小小隔離間中,戴著耳機,陷入既看不見其他人的面孔,又聽不到發(fā)問者以外的聲音的“危機狀態(tài)”中。當時,這些議員們的表情真值得一看,有些人甚至露出平常絕對呈現(xiàn)不出來的兇惡模樣,氣憤地拂袖而去。
如果你想了解初次見面的對方說的是不是真心話,他對當時的話題具有何種程度的關心,不妨利用壓迫性面試的方法,故意反駁對方的意見。不過,探查對方的真心話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技巧,觸怒對方,反而得不償失。倘若你認為和對方斷絕來往也無所謂,或者自信能平息對方的怒氣,恢復和諧的人際關系,那自然另當別論,否則還是應該慎重為妙。
類似方法還有,在談判中向對方提出苛刻的條件,以探查對方的真實心理。
把這種施用高壓的方法反過來使用,也是一種很好的洞察人心的方法。具體說來,便是讓一個極度緊張。高度警惕的人卸去重壓,讓他在放松之中顯露真相。例如,懷著偷懶心理的人,本來就對工作既無興趣,也不關心,卻又害怕批評和處罰,一直處于惶恐狀態(tài),緊張到頂點而不能忍受時,為了解除緊張就采取似乎能得到贊賞的行為,就是說,變成認真的職員,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稱作“反應形成”。
但是,因為違背了想偷懶的強烈欲望,一直采取相反的行動,這種狀態(tài)的緊張程度極強,一有機會,這種反應形成的途徑多少露出笑臉。這種人,看上去確實似乎對工作很熱心,而這種熱心甚至容易發(fā)展為病態(tài)地攻擊不干工作的人之類的一種扭曲的形成。
要看破真正的懶惰心理,有一種方法那就是,一有機會就反復贊賞他的工作,讓他不害怕批評和處罰,如果是反應形成而熱心于工作的話,緊張突然松弛,不久他就會暴露出遲到之類的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