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位于福建省東部,地近東南沿海,毗鄰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福州、泉州、廈門。德化燒瓷始于宋而終于清。產品豐富多彩,獨具風格,自創(chuàng)燒以來,就源源不斷地銷往海外,是我國南方一處著名的燒瓷窯場。
德化窯之所以能夠在宋代創(chuàng)興,并在以后數(shù)百年間盛燒不衰而名揚海外,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諸如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制瓷工藝的提高等等。除這些前提之外,筆者認為,德化窯的興起與發(fā)展跟海外貿易及適應瓷器外銷的經營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本文僅就這一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德化窯興起的原因
宋代立國以后,由于陸路阻塞,十分重視海外貿易,視此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措施。為此,朝廷曾派內侍到海外招徠貢市貿易。《宋會要輯稿》記載太宗雍熙四年(987年)“遣內侍八人,赍敕書、金帛,分四綱,各往海南諸蕃國,勾召進奉,博買香藥、犀牙、珍珠、龍腦;每綱赍空名詔書,于所至處賜之。”海外貿易由此得以迅速發(fā)展!端问·食貨志》記載了當時和我國通商的有大食(今阿拉伯半島南部)、古邏(馬來西亞南部)、閣婆(印度尼西亞爪哇)、占城(越南南部)、渤泥(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麻逸(菲律賓民都洛島)、三佛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等國。和廣州、交州(在今越南)、揚州等著名港口相比,原來并不重要的泉州,入宋以后日益活躍在東西方海上貿易中,到北宋后期已發(fā)展成為“有蕃舶之饒,雜貨山積”的繁華海港,海外貿易使它的地位日益重要。元祐二年(1087年),宋哲宗正式批準在泉州設置福建市舶司,專門負責管理泉州港的海外通商事務,這樣從政治上確立了泉州成為重要貿易港口的地位,從而促進了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發(fā)展。宋代是我國瓷業(yè)生產蓬勃發(fā)展的時期,當時南北各地瓷窯像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來,所產瓷器不但用于國內需要,而且很多瓷窯的產品大量出口。泉州以其優(yōu)越的交通條件和政治經濟形勢,吸引著福建及其鄰省地區(qū)瓷窯的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到泉州。伴隨著泉州港海外貿易的發(fā)達,海外交通開拓到哪里,瓷器就輸送到哪里。在對外貿易中,瓷器成為與絲綢并駕齊驅的重要商品。
靖康以后,宋的疆土頓縮,稅源銳減,對外貿易更加顯得特別重要,發(fā)展海外貿易成為宋王朝的一項重要國策!端螘嫺濉酚涊d,紹興七年(兒37年),高宗曾下過這樣的詔書,提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至紹興十六年(兒46年)詔書又提到“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貿賄。”為了招誘外商,宋王朝并授商以官,以此獎勵對外貿易。《宋史》卷一八五《食貨志·香》記載:紹興“六年知泉州連南夫奏請,諸市舶綱首能招誘舶舟,抽解物貨,累價及五萬貫十萬貫者,補官有差。大食蓍官羅辛販乳香值三十萬緡,綱首蔡景芳招誘舶貨收息九十八萬緡,各補承信郎。閩廣舶務監(jiān)官抽買乳香,每及一百萬兩,轉一官”,便是說的這種情況。由于朝廷重視、獎勵對外貿易,南宋時期泉州的海外貿易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宋人李文敏詠泉州云:“蒼官影里三州路,漲海聲中萬國商。”當時泉州港“南通占城諸國,北通朝鮮諸國。”“海上交通十分發(fā)達,外貿重心至此漸由廣州轉移到泉州,泉州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大港。據(jù)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成書于開禧二年,即1206年)和寧宗、理宗之際任福建路市舶提舉職務的趙汝適所著《諸蕃志》(成書于寶慶元年,即1255年)記載,與泉州進行貿易的有東亞的朝鮮、日本,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西亞的伊朗、伊拉克和非洲東海岸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有35個國家和地區(qū)購買中國瓷器。在對外貿易中,瓷器仍然是重要商品。
從已發(fā)現(xiàn)和發(fā)表的資料看,宋代泉州港輸出的瓷器主要有景德鎮(zhèn)窯、吉州窯、龍泉窯和建陽水吉窯等窯的產品。雖然這些窯場多分布在福建及其鄰省的地區(qū),和其它沿海港口相比,地理位置比較靠近泉州港,但要將瓷器運到泉州仍然要經過艱苦的跋涉,運輸都很不便,有的途中還要多次中轉,瓷器容易破碎,運費和損耗也會影響利潤的收入;另一方面,隨著海外貿易的日益發(fā)展,瓷器外銷的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大,大量的瓷器源源不斷地從泉州港輸往國外。據(jù)日本文獻史料《朝野群載》卷二十,大宰府附異國大宋客商事記載,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泉州綱首李充取得兩浙路市舶司的公憑(出海的通行證),前往日本國貿易。公憑上載明出品除絲綢外,還有“瓷器二百床,瓷碟一百床”(床是閩南方言,是計算單位),就是一個典型事例。而在泉州附近及其附近地區(qū)迅速涌現(xiàn)出一批瓷窯,德化窯就是其中之一。
一處窯場的興起與產生,需要具備多種條件,除政治、經濟形勢的作用外,它本身還需具備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德化位于福建東部閩江支流大樟溪的上游,境內“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環(huán)德皆山也……俯瞰長流,曲折奔注。”(《德化縣志·山川志》),用水交通都較方便。據(jù)地質部門調查,全縣發(fā)現(xiàn)瓷土礦藏30余處,制瓷原料和釉料極為豐富;而茂盛的樹木森林,又為燒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因此,這里是燒造瓷器理想的地方。另外在地理位置上,德化離我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福州、泉州、廈門較近。自唐長興四年(933年)建縣以來,曾先后隸屬福州、泉州管轄,交通比較方便,便于瓷器下海出口。正是由于具備了如此優(yōu)越的條件,德化窯便應運而興。根據(jù)文物部門調查發(fā)掘的資料看,德化窯的興起階段可以碗坪侖窯址下層為代表,相當于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這和泉州港對外貿易的興旺在時間上是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