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生,1958年入廠學藝,70年代以花盆揚名上海,尤其深受日本人喜愛。而后受廠內特別培養(yǎng),專攻方壺。其所制方壺極為突出,仿制前人作品,添加自己的想法,作品雖平易卻見新奇,風格頗為獨樹一格。
潘持平的工藝精致,極具個性,聲名遠播,日本客商指名要「阿平」印款盆,小盆、微形盆在上海盆栽界更是爭相收藏。
1981年底,紫砂廠為了更好地繼承紫砂常規(guī)工藝,提高紫砂品位和擴大其影響力,集廠內技術水平較為優(yōu)異者(共四十余人)組建特藝班。潘持平因其出類拔萃的花盆技術被慧眼選中,定向培養(yǎng)專攻方壺。因缺乏合適的行政管理人員,陰差陽錯,顧景舟大師推薦其兼職管理,潘持平只能利用空檔學做茶壺,而在顧老的悉心指導下,開始了他醉心于茶藝的生涯。
「我在做花盆的時候,就得了顧老的指導,特別是1964年做大花盆,1972年做日本展品什錦盆時,顧老的親自示范及嚴格要求,使我獲益匪淺。當年學做茶壺,也全仗顧老的鼓氣壯膽,至于會做茶壺的所有本領,都是在顧老的精心指教、嚴厲要求下學得的。除了技術以外,我還從他那里學到了許多其他方面的知識!古顺制礁心顜煻,使他在紫砂陶領域里成材。
潘持平對顧老無比崇敬,顧老被譽為「壺藝泰斗」及尊為「一代宗師」就是在1985年《壺錦》,1986年《古今名壺集》書中,潘持平撰寫作者簡歷時,首次提出的,得到了海內外的公認。
1982年到1989年的八年內,由特藝班四十余人的兼職管理到研究所一百多人的專職副所長及對外經營工作,行政做事務愈來愈忙,但他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技術,利用機會,揣摩每個人的作品,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由于與顧老同處一個工作室,所以每天都能聆聽到良師的教誨,直至1990年辭職,始專業(yè)壺藝。
潘持平的作品以方壺最為出眾,他喜歡仿制前人的優(yōu)秀作品,并摻入自己的意念,使作品形象清秀大方,口蓋嚴密、一絲不茍,出水流暢,觸握舒適,作品含蓄洗練,于澹泊中見濃烈,平易中求新奇,一如他那樸素自然、剛正不阿的個性。
從1990年專業(yè)壺藝以來,他有留壺留筆記的習慣,以便下次再做時,可以有依據以改進缺點,提高質量,這種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難能可貴。潘持平在有關紫砂刊物上,多次發(fā)表專業(yè)性文章,曾在香港、馬來西亞等地作紫砂技法表演,深獲觀眾好評。1995年12月到臺灣參加「當代紫砂精品展」活動,所作的演講及操作表演給臺灣的壺藝愛好者留下深刻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