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溫潤如玉、生動傳神的德化陶瓷背后,是經年累月與泥土、爐火打交道的艱辛。這是每一位陶瓷藝術大師成長之路的考驗,對女性從業(yè)者來說尤甚。在德化為數不多的女性陶瓷藝術大師中,王韓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同浴火重生的陶瓷一般,她在土與火的淬煉中成就了自己對德化陶瓷的獨特理解,用兼具細膩傳神視角和爐火純青技藝的創(chuàng)作,為德化陶瓷傳承貢獻智慧。在新時代德化陶瓷藝術發(fā)展中,女性大師及年青一代正在注入更多活力,進行更多探索。(記者 莊建平 文/圖)
習藝
中西合璧 博采眾長
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獨特的礦土和自然條件鑄就了享譽中外的“中國白”德化瓷,流下了“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的美譽。自宋代以來,德化瓷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不僅在國際貿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更向世界傳遞著中國文化的魅力。從小在陶瓷中長大的王韓英耳濡目染,對陶瓷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將一生心血投入到陶瓷創(chuàng)作中。
女性大師用獨特視角詮釋德化陶瓷
“我的學藝過程可以概括為‘中西合璧’。”談及從藝之路,作為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德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德化縣優(yōu)雅陶瓷研究所藝術總監(jiān),王韓英總是十分感恩,在她看來,每一段歷程都不曾虛度,都為現在的成長提供了基石。她先后在德化職業(yè)中專學校、泉州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進行專業(yè)學習,后又分別在泉州樹脂工藝禮品廠、德化多家陶瓷企業(yè)工作,又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德化瓷燒制非遺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陳明良進行瓷雕技藝的深造。從樹脂工藝品到陶瓷工藝禮品、從西方繪畫雕塑到中國傳統(tǒng)瓷雕,王韓英在汲取養(yǎng)分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融會貫通。從她的陶瓷作品上,你可以欣賞到源自西方人體解剖學的更加合理的線條比例,欣賞到源自“瓷圣”何朝宗“何派”瓷雕技藝的精細雕刻,欣賞到源自女性細膩特質的臉部神情……
精研陶瓷技藝
依托大師工作室?guī)绞谒?/span>
自1996年起,王韓英一直在多家企業(yè)開發(fā)部門擔任技術員、負責人、藝術總監(jiān),主持、獨立設計作品,研發(fā)西洋工藝禮品、宗教造像、歷史人物雕像、日用陶瓷、古建陶瓷、高溫耐熱陶瓷、傳統(tǒng)雕塑等藝術品。她對技術傳承和革新的熱情似乎永無止境:帶領研發(fā)團隊,攻關日用陶瓷耐熱耐高溫燒制技術、從600多攝氏度提升至800多攝氏度,設計改進產品器型,使器型直徑突破1.2米;研發(fā)和生產加工瓷土,通過一系列的篩選、搭配,重新塑造優(yōu)質的瓷土生產原料,最高釉面白度擊破了德化窯歷史上86%的極限;在瓷雕領域,她積極投入到大型瓷雕、瓷雕立像等難度高的陶瓷創(chuàng)作研發(fā)中……同時,她也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年輕藝術人才,其學生中有不少是女性,也有一些“95后”的年輕人,帶領他們以獨有的年輕化、女性化視角,致力于陶瓷作品研發(fā)和工藝創(chuàng)新。
創(chuàng)作
投入心血 精研技藝
德化陶瓷制作生產始于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發(fā)展于當代,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歷史。德化瓷標志性的瓷雕技藝始于宋代,傳承從未間斷,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工藝,瓷質溫潤細膩、晶瑩剔透,瓷塑精致典雅、巧奪天工。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21年7月,德化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2個遺產點之一,成為首批陶瓷窯址類世界文化遺產。
千年窯火,生生不息。德化陶瓷雕塑融合石刻、木雕、泥塑的技法特點,采用“捏、塑、雕、刻、刮、削、接、貼”八字技法,雕塑成型,然后放入窯中在一千多攝氏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年青一代陶瓷藝人在傳承非遺技藝,也在不斷挑戰(zhàn)創(chuàng)新。近日,在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王韓英大師工作室內,王韓英正在專心致志地雕琢陶瓷人物立像作品,就連客人來訪都沒有注意到。待到完成一道修整工序后,她才回過神來,趕緊笑著說:“不好意思,這里比較亂,咱們上樓喝茶。”德化陶瓷人物立像創(chuàng)作在水分控制、燒制溫度掌握等方面要求極高,成品率低。王韓英帶領自己的團隊開展陶瓷人物立像創(chuàng)作攻關,在這個類別上取得了顯著的突破,進一步豐富了德化陶瓷藝術表現力。
師古而不泥古,是王韓英作品的藝術特質。“這尊渡海觀音,創(chuàng)意源于何朝宗的經典作品,但是我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比如海浪采用更現代藝術表現手法,整體比例更加修長,衣褶更為簡練。”王韓英手捧一件作品介紹道,“您看,觀音面部表情慈祥,眼睛適度柔和向下凝視,頭部傾下25—30度角,有著‘凝視百姓、普度眾生’的寓意。”她對人物面部的要求極為苛刻,“要修到自己滿意為止,很多時候做了好幾尊都不滿意,眼睛、嘴唇、鼻部也要注意比例協(xié)調”。與其他觀音瓷雕普遍為白色不同,這尊作品的釉色為“釉里紅”,據悉,她當時正在調試釉水和陶土,試驗其硬度和所能承受的溫度,沒想到真的燒制成功了,一不小心就拿了個金獎。評審專家對此點評道:這是別人沒有試驗的顏色!因為,不同的釉水加入后,陶土的性質就會發(fā)生變化,如何拿捏燒制過程非常關鍵。
作品《披座持經觀音》
作品《渡海觀音》
縱觀王韓英作品,工藝匠心獨運,制作精益求精,注重捏塑技巧,細化面部刻畫,不少作品成為獨特的藝術珍品,深受中外陶瓷愛好者和收藏家的喜愛。近年來,她頻頻在各類陶瓷創(chuàng)作大賽中摘金奪銀,作品30多次在國家級、省級評比中獲得金獎、銀獎、銅獎,數件作品被國家級、省級博物館收藏,發(fā)表工藝美術論文多篇,屢獲專業(yè)人士的肯定:2008年,作品《天女散花》獲得中國工藝美術金獎;2012年,作品《禪》獲第十四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金獎;2014年,作品《悟》獲二十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禮品工藝品展覽會工藝美術銀獎,作品《披座》獲2014上海國際禮品工藝品創(chuàng)意設計展覽會工藝美術金獎,作品《渡海觀音》榮獲第七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中華工藝精品獎”金獎;2015年,作品《持書觀音》榮獲2015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2016年,作品《香韻》榮獲2016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她的作品德化瓷塑《渡海觀音》被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收藏,《達摩》等作品被福建省藝術博物館收藏,《迎祥納!返茸髌繁蝗菔胁┪镳^收藏。
作為既年輕(剛40歲出頭)又“年長”(從業(yè)時間長)的從業(yè)者,王韓英認為,在28年的陶瓷創(chuàng)作生涯中,追求技藝的動力源于樂趣和熱情,“我從十六歲學習雕塑到今天,從未停止過對陶瓷藝術的追求。我喜歡平淡的藝術生活,創(chuàng)作時候最快樂”。
匠心
事必躬親 全能成長
不久前的“五一”假期,德化山水間草長鶯飛,一片綠意盎然,農人們正在田地里忙著育秧。由于氣候的緣故,這里的水稻種植晚于沿海地區(qū),一年只種一季。但是,正是得益于傳統(tǒng)而純粹的種植,這里出產的大米香甜糯潤,營養(yǎng)豐富。在稻田的旁邊,王韓英和她的搭檔正在兩個柴燒窯間來回操作,她希望,同樣尊重傳統(tǒng)的柴燒技藝,能夠靜待花開,換來獨特又出彩的作品,為德化陶瓷的發(fā)展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沒有一縷火焰冷熱相同,沒有一次手拉坯形狀一樣,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古老柴燒陶瓷文化的魅力。每件陶瓷都采用天然陶土,純手工捏制,不上釉,與柴燒火焰直接接觸。陶瓷的釉色取決于陶土所含礦物質以及柴燒的過程,其火焰釉、落灰釉和底部的草木灰痕跡,都因未知而充滿魅力。質樸、渾厚、古拙,又兼有變化豐富的色彩,這就是柴燒陶瓷的韻味。近年來,柴燒這項傳統(tǒng)手藝被重新審視和傳承,煥發(fā)出青春活力,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在堅持傳統(tǒng)德化瓷雕的道路上,王韓英又邁開了新的努力步伐——創(chuàng)作柴燒陶瓷,希望借此進一步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同時希望通過“互聯網+”,借助電商直播的渠道,把德化獨特柴燒器皿和瓷雕分享給更多喜歡陶瓷、熱愛生活的人。
“壽星”柴燒杯
柴燒陶瓷
德化瓷燒制技藝可分為瓷土加工、雕塑成型、燒成三個過程。“對瓷土配方、陶瓷捏制、窯爐燒制,經過多年實踐,我應該說是很熟練掌握了。如果再能熟諳柴燒陶瓷,就更能豐富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說干就干,王韓英開始投入柴燒陶瓷中。常自嘲“手大”的她,捏起柴燒杯子來卻不得不感謝自己的這個“缺點”:她手作的杯子器型大而厚,分量感十足,經過柴燒的淬煉,又增添了古拙的韻味,竟平添了商周時期銅鼎的歷史厚重感。同時,她把自己擅長的瓷雕技藝運用到柴燒杯的創(chuàng)作中,為杯子外面增添了一些人物或花鳥蟲魚的形象,在方寸天地間精雕細琢,神韻俱佳。在一款“壽星杯”上,壽星雕像小而精,笑容可掬,柴燒賦予了其金光閃閃的色澤,搭配巖石般色彩和質感的杯體,顯得厚重而靈動,把“長壽”的寓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掌握陶瓷燒制技術
醉心于土與火的藝術
陶瓷的創(chuàng)作,本就“灰頭土臉”,再加上柴與火,就更是“蓬頭垢面”了,這是現在不少年輕人不愿從事陶瓷職業(yè)的原因之一。作為女性,王韓英同樣愛美,但一旦投入到陶瓷世界里,她就只記得自己陶瓷藝術匠人的身份。為了掌握柴燒窯爐的燒制技藝,她時常與經驗豐富的師傅交流討教,事必躬親、動手操作:裝窯、投柴、觀火……仿佛28年前開始學藝的時候,她把自己重新放空,又一頭扎入柴燒天地中,貪婪汲取傳承千年技藝的精髓,不斷豐富自己,不斷通過土與火的語言,表達內心對藝術的理解,并把這種陶瓷藝術之美分享給更多人,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于陶瓷藝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