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陶瓷藝術(shù)大師蘇獻忠正在籌備今年九月即將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舉辦作品展事宜,這是繼去年其《紙》系列作品和黃永星工作室“不常器”系列白瓷壺作品到英國參展并入藏該博物館后,又策劃生成的一次重要展覽。
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白瓷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遠銷海外,十八世紀的法國人稱之為“中國白”。近年來,我縣不少瓷藝大師乘著“一帶一路”東風,更是頻繁地將“中國白”帶出國門,重塑榮光,驚艷世界。
這組精致德化白瓷壺入藏英國倫敦V&A博物館
驚艷:歐洲再次掀起“中國白”熱潮
談起作品連續(xù)被V&A博物館收藏,蘇獻忠頗為得意。他說:“國外博物館藏品都是經(jīng)過審慎的考慮,通常要經(jīng)過館長、專門藝術(shù)委員會的考證、評審。而且作品收藏之后,通常會提供經(jīng)費作保障,這是對文化藝術(shù)的肯定和尊重。”
去年蘇獻忠到英國參加國際手工藝博覽會,當時V&A博物館的館長也參加了博覽會,他看到蘇獻忠的作品《紙》后很感興趣。“像‘紙’這種我們?nèi)粘K究找姂T的物品,背后其實隱藏著十分強大的東西,這需要有一種‘文化自覺’去發(fā)現(xiàn)。”蘇獻忠介紹說:“我的想法就是以瓷為媒,將我們?nèi)粘V腥藗兘?jīng)常見到、麻木的東西,以一種新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歐洲的觀眾看到后覺得非常好奇,不可思議!”正是因為這樣,瓷與紙兩種在材質(zhì)上充滿矛盾的東西,如何通過藝術(shù)碰撞,將白瓷堅硬的屬性賦予柔軟又輕薄的“紙”上,在堅硬中承載著柔軟,如此詩意呈現(xiàn),給人不一樣的視覺沖擊。
無獨有偶。同時被相中的還有一套黃永星工作室的“不常器”白瓷壺作品。“這是一次‘無心插柳’的收獲。”黃永星感嘆道。當時這套茶器是TING-YING畫廊當作參照物的一套擺件。沒想到被V&A博物館館長一眼看中。壺的造型簡潔別致,采用德化最好的瓷土,純手工拉坯制作而成,壺身輕薄,平衡極好,有兩款甚至能倒立擺放,輕巧得讓人一見傾心。
這套飽含榮譽的作品,由黃永星指導設計,工作室成員雷愛國手工拉坯完成。這套作品由六把壺組成,每把都有自己的名字,分別為谷簾、招隱、惠山、白乳、大明、龍池,靈感來源于中國“十大名泉”,包含了充分的文化自信。
“我們主要從實用、造型、尺度三方面考慮。像德化白瓷特別適合做精致小巧的東西,如今茶文化盛行,飲茶之余,茶空間和器物的體驗、把玩也尤為重要。一把好的茶壺要手感舒適、容量適中,泡出來的茶自然香氣四溢。”黃永星介紹說。
德化白瓷作品被V&A博物館永久收藏,不僅是對藝術(shù)家精湛工藝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認可和贊美,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西方國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崇尚與追捧。
蘇獻忠展廳里的作品《紙》
期待:更多人帶著“中國白”走出去
從2014年起,蘇獻忠?guī)е?ldquo;中國白”逐步走出去: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內(nèi)格勒博物館辦個展,并在歐洲多國推廣自己的作品。
在他看來,瓷和茶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更是當時隨絲路傳播、影響西方社會的中國文化符號,“今天,德化的‘中國白’仍然可以作為與世界對話的媒介,但是我們?nèi)绻恢蓖A粼趥鹘y(tǒng)中,就很難與當今世界文化產(chǎn)生交流和共鳴”。
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下,蘇獻忠的創(chuàng)作走出了德化傳統(tǒng)瓷雕藝術(shù)的藩籬。從將長發(fā)高髻的仕女意象神韻融于現(xiàn)代性表達中的《宮》,到借鑒漢代說唱陶俑創(chuàng)作的拙樸粗獷、神態(tài)夸張的《漢戲》;再到彰顯南音文化的“金磚”國禮《五音和鳴》,蘇獻忠說:“我希望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探索展現(xiàn)東方審美情境的新圖像。”
蘇獻忠目前籌備的英國倫敦V&A博物館作品展的作品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作品的內(nèi)容會更加豐富,《紙》《映像》兩大系列作品將同時展出,包括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到時能夠做一個很好的對比。”他認為,國外也關(guān)注藝術(shù)家族的傳承,蘊玉瓷莊已歷經(jīng)蘇氏四代傳承,每代人的作品都不一樣,因此他打算將前輩的作品一同帶出去集中展示。
“其實,歷史上歐洲人對德化陶瓷的認知比國內(nèi)還要多,通過古代絲綢之路,我們早就輸出了文化自信。我的目的就是重振這種文化信心,我想讓歐洲人知道當下德化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蘇獻忠信心滿滿:未來,除了英國,他還想到法國、德國、瑞士、意大利等國家舉辦自己的個展。他也希望有更多的陶瓷藝術(shù)家能夠帶著“中國白”走出去,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白”的故事,讓“中國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