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德化有世界陶瓷之都的美譽,以白瓷獨領風騷,被譽為“中國白”。此次系統(tǒng)考察了德化白瓷產(chǎn)業(yè)鏈,尋求德化破局之道。中國網(wǎng)以“對話大師 講述故事”為主題,策劃“中國陶瓷”系列專訪。以“有溫度,有情懷,有內(nèi)涵”的主題講述匠人故事,展現(xiàn)匠人情懷。
本次嘉賓:國家非遺“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陳明良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非遺“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建政協(xié)委員、德化縣收藏家協(xié)會會長、明玉陶瓷研究所藝術總監(jiān)……作為“何派”技藝的傳承人,陳明良的身上有太多這樣的頭銜,但是對于現(xiàn)在的他來說,如何更多的掌握傳統(tǒng)工藝的精髓,是他所追求的。
“我們家族從曾祖父開始就在德化燒陶瓷,自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傳承手藝這件事對我來說,貌似成為了必須要做的事。”陳明良抿著嘴淺笑,就這樣跟我們回憶起了他的青年時光。
“小時候最喜歡和祖父一起玩,他和泥,我就在旁邊玩泥巴,他做瓷,我也像模像樣的捏泥巴,那時候就覺得好玩,也沒想到這泥巴會是相伴我一生的東西。不過,我真正進入這行是因為父親。”陳明良摸了摸鼻梁,接著說:“父親15歲便進入了德化國營瓷廠,因為手藝好,入廠沒幾年便成為非常有影響力的手藝人。于是,我初中畢業(yè)后進廠跟爸爸學習一年多,輾轉去了陶瓷研究所,那一年我16歲。”
也正是因為陳明良自小耳濡目染,對燒瓷技藝有了超出常人的悟性,拜師陳其泰之后,開始從傳統(tǒng)德化窯工藝的基礎學起。也正是因為師父的嚴苛及他自己的努力,歷時三年的學徒生涯,便由他自己成功燒制的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圓滿畫上句號,而這尊觀音塑像,于1983年在香港展出,彼時的陳明良19歲,自此在中國陶瓷界一舉成名。
機會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留下的?炭嗟膶W習和練習,讓陳明良在機會來臨時穩(wěn)穩(wěn)的接住了,這讓師父也頗感欣慰。陳明良現(xiàn)在回憶起來說,學徒時期印象最深刻的是饑餓感,因為師父做起瓷來廢寢忘食,于是他也跟著餓肚子。不過,那時候習慣了的饑餓感,如今在做瓷的時候偶遇它反倒會讓自己更清醒。
說到德化瓷,明代代表大師何朝宗不得不提,這位宗教瓷塑大家,不僅是將宗教瓷塑做到了巔峰,還為后世的技藝傳承留下諸多借鑒之處。
明代,德化的人物雕塑正處于產(chǎn)生和發(fā)展時期,何朝宗獨創(chuàng)的“捏”“塑”“雕”“刻”“刮”“削”“接”“貼”八字技法,將德化人物雕塑推向高峰。陳明良在見到何朝宗所創(chuàng)作的瓷塑作品時,內(nèi)心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人物塑像不僅是要塑形,還要塑心,塑了心,神韻便有了,何朝宗的人物雕塑就是有了這樣的神韻,才成就了至今都無法逾越的高度。
說到這何朝宗的八字技法,其精髓既深藏在這八個字中,又外化在這八字之中,不是那么容易便能揣摩透的,陳明良開始在仿制何朝宗的作品中慢慢感悟。他仿制何朝宗的《文昌帝君》,他抓型準確,一氣呵成,后來終于在幾件仿制的作品中,有一件臻于完美,這件作品在2007年廣州展覽會上,吸引了眾多收藏家的眼光。
也正是在這一遍遍仿制何朝宗的作品中,陳明良領悟出這其中的奧妙。但,如何更多的掌握這傳統(tǒng)工藝的精髓,還需要不斷努力,因為陳明良想超越自己。
1998年,陳明良決定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系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進修,以期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藝術理論、審美水平和技藝功底,因為他想在自己的作品上體現(xiàn)更多的創(chuàng)新和變化。
進修結束,他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著力創(chuàng)新,糅合現(xiàn)代藝術審美,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擅長寫實、夸張、寫意、抽象等表現(xiàn)手法,以仙佛傳說、歷史故事、現(xiàn)代生活為題材,創(chuàng)作出多件極富藝術水準和收藏價值的手工藝術珍品,比如:用寫意手法創(chuàng)作的《一葦渡江》,以展現(xiàn)原生態(tài)粗獷美的《盤古開天地》等。
在2017年金磚峰會上,陳明良有7件作品入圍。其中一件《日光》被選用為國禮,在創(chuàng)作《日光》的時候,他參考元宋時期出口的瓷器,設計了一系列中國元素的組合,單件造型30多種,有繁花似錦、祥云、節(jié)節(jié)高……經(jīng)過幾輪篩選最終選擇如意尊為基礎造型,并將閩南特色如廈門日光巖、閩南古厝、泉州南音,以及中國竹等元素加入,特意設計五個竹節(jié),寓意金磚五國互惠互利,繁榮昌盛。整件作品造型大氣,工藝精湛,成為了完美無瑕的珍貴作品。他用德化白瓷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白”成為世界交流的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