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4
圖3
圖2
罐,大口,鼓腹,用以儲物、儲水,既然是儲存的用途,原應(yīng)有蓋,故名蓋罐。但因使用頻率高,蓋易損毀,今天存世的明代蓋罐多有罐身,而缺器蓋。這里介紹幾件保存完好的青花蓋罐,是20世紀(jì)70年代安徽省安慶市市郊出土的,時代皆為明代中期,紋飾有夔龍紋、花卉紋、人物紋,具有時代特色。
明成化青花夔龍紋蓋罐(圖1),通高19.5厘米,口徑8厘米,底徑8.5厘米。蓋頂為寶珠頂鈕,蓋面飾聯(lián)珠紋、弦紋等裝飾。蓋罐靠近頸的肩部飾一圈連弧紋,這是成化瓷器上最常見的紋飾,連弧紋下方接一周如意云頭紋,脛部的輔紋則是螺絲靨形蓮瓣紋。中間主紋飾繪兩條夔龍,夔龍嘴里常含一根香草,故又稱“香草龍”,據(jù)《龍經(jīng)》記載:“夔龍為群龍之主,飲食有節(jié),不游濁土,不飲溫泉,所謂飲于清,游于清者。”這件青花罐上的夔龍足爪粗壯,兩翼伸展,上顎高昂,張嘴吐舌,口含香草,尾作卷草狀,形象威猛,是明代瓷器中的常見裝飾紋樣。
明正德青花花鳥紋蓋罐(圖2),通高13.5厘米,口徑5.3厘米,底徑5.8厘米。器蓋呈覆盆狀,蓋面有如意云頭紋及蕉葉紋裝飾,瓷罐肩部飾一周覆蓮瓣紋,蓮瓣內(nèi)繪各類花卉,瓷罐腹部飾折枝花及鳥紋,筆法清新淡雅。
明正德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圖3),通高12.4厘米,口徑5.5厘米,底徑6.6厘米。器型小巧,青花發(fā)色淡雅,瓷罐肩部飾一周覆蓮瓣紋,主紋飾以山水、花卉為背景,又繪一執(zhí)杖而行的儒者,其穿著為典型的明代服飾。
明嘉靖青花壬字云紋蓋罐(圖4),通高13.5厘米,口徑4.8厘米,底徑5.8厘米。此罐肩部飾如意云頭紋,腹部主紋飾繪壬字云紋,底部青花雙圈,內(nèi)書“富貴佳器”四字款。“富貴佳器”款瓷器最早即見于明代嘉靖朝,類似的款識還有“玉堂佳器”、“上品佳器”、“長春佳器”、“玉堂美器”等,這類佳器款,流行于明代嘉靖—萬歷年間,有的延續(xù)到清初的順治—康熙年間,雍正以后的瓷器幾乎未見此類佳器款的。因此,依據(jù)“佳器款”可以判斷它們?yōu)槊鞔型砥诘漠a(chǎn)品。
綜觀4件青花蓋罐,制作雖不及官窯瓷器的精細(xì),但器型較為規(guī)整,繪畫工整熟練,當(dāng)屬明代民窯瓷器中的上品,它們器型都很小巧,青花發(fā)色以淡雅為主,具有顯著的明代中期青花瓷風(fēng)格。
明代自宣德以后,經(jīng)歷了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近三十年的時間,瓷器史上稱之為“空白期”,所生產(chǎn)的官窯、民窯瓷器都非常少。至成化年間,景德鎮(zhèn)瓷器的燒造風(fēng)格與永宣時期有著明顯的變化,這時的瓷器“造型玲瓏秀奇,胎體細(xì)潤晶瑩,色調(diào)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語)從成化朝開始,經(jīng)弘治,至正德,青花多用“平等青”原料,呈色灰藍(lán),輕淡柔和,色澤穩(wěn)定,本文所介紹的前三件青花蓋罐,應(yīng)屬于這一類。而從正德朝后期開始,至嘉靖、隆慶、萬歷時期青花色料改用回青料,色調(diào)藍(lán)中泛紫,本文介紹的后一件則屬于這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