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中國陶瓷工藝歷經(jīng)幾千年的傳承與發(fā)展,裝飾紋樣豐富多彩,特別是明清時期,瓷器紋飾更是五花八門。“錦灰堆”又名“八破圖”,就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紋飾,本文來介紹一件清代晚期的白釉刻瓷描金“錦灰堆”紋長頸瓶。
這件白釉長頸瓶(圖1),高20.8、口徑5.4、底徑6.5厘米,敞口,細長頸,球形鼓腹,圈足。瓶頸部刻臘梅一株,枝上梅花有的尚含苞,有的已綻放。長頸瓶的腹部刻“八破圖”,從右至左分別為:古幣一枚,刻篆書“貨布”二字;瓦當一件,上刻“千秋萬歲”;古磚一塊,上刻“永康元年正月吉造”;殘瓦當半塊,刻“延年”二字;帶鉤一件,上刻“長壽”二字;銅錢兩枚,分別刻“半兩”和“貨泉”;瓦當一件,刻“上林”二字。瓶腹部另一面書“玉壺買春”四字,落款書“考槃廬主所藏”,鈐“子香”印(圖2)。
“錦灰堆”一詞出自元代錢選的《錦灰堆》圖卷,文曰:“世間棄物,余所不棄,筆之于圖,消引日月。”19世紀后期,民間繪畫和瓷器裝飾上開始流行“錦灰堆”,并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中期。它是以殘破文物片段堆疊構(gòu)成圖案紋樣,所以又名“八破圖”,獨特而有創(chuàng)意。反映了乾嘉金石考據(jù)之風興起后,士紳們追求風雅、崇尚古物的社會風氣。
“錦灰堆”與之前的“博古圖”較為相似,但博古圖多繪桌架上擺放有序的瓶、鼎等古器物,而錦灰堆則更多是隨意堆疊的、殘破的、帶有文字的磚瓦、錢幣或它們的拓片,也有古字畫、古籍等帶文字的紙質(zhì)品等。比如,這件白釉長頸瓶上繪有古錢幣、瓦當、古磚、帶鉤等四類古物,皆帶有銘文,且并非憑空臆想,而是件件皆有所本:“貨布”銘古幣是王莽天鳳元年(14)時所鑄造的貨幣,形如鋤、鏟,明清時期將這種錢視為吉祥錢;“半兩”銘古錢是戰(zhàn)國、秦代和漢代初年使用的錢幣,即通常說的秦半兩;“貨泉”銘古幣也是王莽天鳳元年開始鑄造的貨幣,延續(xù)到東漢初期;“千秋萬歲”銘、“延年”銘、“上林”銘都是漢代比較常見的瓦當銘文,“千秋萬歲”“延年”為吉祥語,而“上林”是宮殿名,西安漢代上林苑遺址有大量出土;“永康元年正月吉造”銘古磚為西晉時期墓磚,兩晉墓磚多有紀年,永康元年為公元300年;“長壽”銘帶鉤為漢代器物,帶鉤一般為玉質(zhì)或銅質(zhì),是貴族所系腰帶上的掛鉤。一般來說“八破圖”的“八”是虛數(shù),泛指多的意思,這類紋樣所繪器物多在八九件左右,這件長頸瓶所繪古物就正好八件。
這件長頸瓶紋飾采用了刻瓷的技法,這也是晚清時期瓷器的一種較為常用的裝飾方法。此瓶在刻瓷的基礎(chǔ)上還使用了描金、填彩的裝飾工藝,體現(xiàn)了晚清時期瓷器裝飾技法的多樣性,是一件特色鮮明的晚清時期民窯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