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在我國瓷器發(fā)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民間瓷窯遍布全國,造型千姿百態(tài),裝飾豐富多彩,工藝精益求精。瓷器上的紋飾題材十分豐富,有植物紋、動物紋、嬰戲紋、云紋、錢紋、回紋,還有柳斗紋。
柳斗是用柳條或藤條編織用來盛放谷物或其他東西的農(nóng)用工具。窯工摹仿柳斗的形狀,先制作好瓷坯,再臨摹其柳條編織的圖案,在半干的素胎上,刻出柳條花紋,入窯燒成。用柳斗紋作為造型裝飾做法的窯口有定窯、景德鎮(zhèn)窯、贛州窯等。
鎮(zhèn)江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北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點褐彩柳斗紋瓷杯(圖1、2、3),器高5.5、口徑7.5、底徑3.7厘米;圓唇外折,頸部微收,圓腹,平底。頸肩部飾褐色乳釘,乳釘下飾柳斗紋。胎白細膩,全器施釉,釉色白中閃青,瑩潤剔透。此杯的用途可能是裝茶粉,將茶粉裝好后,杯口封起來,扎好儲存。景德鎮(zhèn)窯位于江西景德鎮(zhèn),始燒于五代,生產(chǎn)青釉瓷與白釉瓷,北宋開始燒造青白釉瓷器,介于青、白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閃青。器型有盤、碗、瓶、壺、罐、盒、枕等。裝飾有刻、劃、印花等技法。北宋后期吸取定窯的覆燒法,產(chǎn)量大大提高,有“南定”之稱。
1993年鎮(zhèn)江市解放北路拓寬工程工地出土南宋贛州窯褐釉白乳釘紋柳斗瓷杯(圖4),高9、口徑9.5、底徑3.6厘米。卷圓唇,束頸鼓腹,腹下內(nèi)收,小平底。頸部飾白乳釘紋,上下間以凹弦紋,腹部為柳斗紋。胎褐色,器表無釉,口沿及器內(nèi)施褐色釉。此件造型與北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點褐彩柳斗紋瓷杯大體相同。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打撈元代沉船一艘,打撈元代瓷器一萬七千余件,其中就有與此件相同的贛州窯柳斗杯。贛州窯位于江西省贛州七里鎮(zhèn),創(chuàng)燒于唐末五代,宋時以燒制高足杯與柳斗杯極具地區(qū)特色,杯里施釉,杯外不施釉,刻劃柳斗紋,頸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點、線、面、色的巧妙組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