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徑 陶瓷做出“年輕味”
立體3D塑形,讓仿古佛像更逼真;創(chuàng)新引入臺灣釉水技術;擴展年輕化題材;柴燒瓷一反粗獷感,體現(xiàn)清新與靈動
核心提示
越來越多的年輕陶瓷藝術家,以自己對瓷文化的獨特體悟,賦予陶瓷更為多姿多彩的韻味。他們有的將木雕技法引入陶瓷燒制,讓陶瓷更具形象;有的全方位參考古代立體佛像,通過3D塑形,讓仿古佛像更逼真;有的則著力擴展年輕化的題材和表現(xiàn)手法……□本報記者 謝偉端 實習生 唐詩/文 陳小陽/圖
在瓷坯上手刻浮雕
常見的瓷器產品或是通身純白晶瑩剔透,或是手繪點綴情趣盎然,有浮雕效果的卻非常少見。青年陶瓷藝術家洪健鵬將木雕技法融于陶瓷的燒制技藝上,讓具有浮雕特色的瓷器產品成為現(xiàn)實。
在工作室,洪健鵬的妻子謝雯毓正拿著生坯器具進行雕刻。據她介紹,要想制作出一件浮雕瓷器,首先要在生坯上用鉛筆畫出線稿,再用特制刻刀進行雕刻,生坯泥質松脆,易崩邊,容易刻穿,要做到線條流暢,是一個艱難的考驗。每一刀都必須干脆利落、胸有成竹,刻錯就無法修改。“沒有老師教,只能自己琢磨自己練。”謝雯毓表示,雕刻一件瓷器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比如一個表現(xiàn)山水畫的壺,雕刻需要將近半個月。
洪健鵬說,在克服了玉白瓷成型、可塑性差等諸多困難后,他將木雕技法與陶瓷的燒制技藝結合起來,制作的瓷器產品不但具有浮雕效果,還體現(xiàn)德化白的瑩潤質感。“現(xiàn)在能在瓷器上雕刻的題材很多,人物、山水都可以”,洪健鵬雕刻的瓷器以白瓷為主,但也有對小部分產品進行上色,陶瓷多了色彩的點綴,于視覺,于情感,更顯鮮活濃烈。
陶瓷盆栽
以實體佛像作參考3D塑形
現(xiàn)在市面上有許多仿制古佛像制作的新品,外觀、神態(tài)總是大同小異,盡管工藝差別不大,然而有些看起來靈動非凡,有些則暗淡無神。原因何在?莊曉陽的說法或許能給人啟發(fā)。“很多創(chuàng)作者都是參考古時佛像的平面圖制作的。無法窺探古佛像的全貌和精髓,也就不能制作出更符合實像、更有立體感的作品。”莊曉陽力圖在此方面進行突破。
莊曉陽自幼便被陶瓷文化熏染,看似玩世不恭的他對制瓷卻有著精益求精的追求。為了制作出更有質感的佛像,莊曉陽從各處收集購買明清時期的佛像,以實物的佛像作為作品的模板。經驗豐富的師傅仔細觀摩佛像的全貌后,利用3D技術先打型,再進行形態(tài)確定與細節(jié)修改,360度的角度,前后左右的方向,每一處都力求制作準確與完美,最終才確定模具,投入到制作環(huán)節(jié)。這樣制作出的佛像,無論是形象、儀態(tài)、立體感還是質感,都遠比用平面圖翻模制作的更有創(chuàng)意與活力。別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別人想到沒做到的你做到了,別人沒做好的你做到了極致,或許這就是讓一尊佛像富有生命力的原因吧。
引入并改進臺灣釉水技術制成的瓷具
創(chuàng)新臺灣陶瓷釉水研發(fā)新品
在大元陶瓷的瓷器展廳內,一套釉面由黛綠、湖藍與淡紫三色組成的茶具,令人眼前一亮。杯體之上,仿若畫卷:云天清湛,悠悠遠山;縈然紫氣,點點花瓣。藍、綠、紫三色,由上而下,層疊鋪染。杯中天地,皆顯樸拙質感,壺里乾坤,回歸萬物自然。
這是張氏跳刀第36代傳人張金溪的杰作——“紫晶瓷戀”,是張金溪創(chuàng)新運用臺灣陶瓷釉水研發(fā)的陶瓷新品。茶具雖美,制作不易。據張金溪介紹,作品的靈感源自藍天下薰衣草田盛放的意境,以藍、綠、紫勾勒茶盞的自然意趣,則需要三種顏色的釉水依次鋪蓋在坯體上,經過高溫燒制產生三色的漸變效果。由于施釉的厚度、燒制溫度、坯體擺放位置等因素都會影響燒制效果,固能燒制出三色漸變、層次分明的瓷具十分不易。以獨特精妙的技術演繹瓷器的漸變優(yōu)雅,創(chuàng)意無窮,情意無窮。
清新溫潤的柴燒茶具
柴燒器具也可以清新浪漫
印象中的柴燒器具,作品表面可以感覺火焰流竄在坯體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燒后的灰燼產生的落灰釉,整體呈現(xiàn)的是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
然而,只要稍動心思,將制作工藝稍作改變,柴燒作品也能有清新浪漫的氣質。
在杜世智的工作室,一些表現(xiàn)呈色白中透粉、質地細膩的柴燒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不同于常見的柴燒器具的質樸厚重,這些柴燒器反而有“白胎厚釉,溫潤如玉”的感覺。“顏色、質地與土質有關。”杜世智一語解惑。
柴燒器制作選泥料向來有講究,高白瓷、細陶、粗陶等都可以制作柴燒,但不同瓷土的掛釉能力不一樣,耐溫程度也不一樣,最后所呈現(xiàn)的效果也就不同。一般來講,陶土含鐵量豐富,燒出來的效果厚重,而白瓷土土質細膩,只要在制作過程中控制燒制時間、溫度、窯位等因素,使用白瓷土燒制的柴燒器具也能呈現(xiàn)清新淡雅的顏色與細膩如玉的觸感。杜世智以白瓷土來制作柴燒器,雖少見于市,偏離傳統(tǒng),卻讓人們見識到柴燒器具活潑靈動的風采;鹋c土的共舞,柴與窯的交響,不僅僅能創(chuàng)造出返璞歸真的古雅,也能呈現(xiàn)出清新淡雅。
獨特的關公形象
引入新題材新形象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是《三國演義》對關公的刻畫。一般匠人所塑造的關公形象,正如書中描述那般,威風凜凜,不怒自威。王代丁卻獨辟蹊徑,他作品中,關公面色祥和,下身肥大,手拿的武器遠遠超出身高,頗有福相,極盡夸張,與傳統(tǒng)模式對比強烈。即使這樣,卻不令人反感,這個關公少了份威嚴,卻多了親和,更顯可愛。
《書山有路勤為徑》更是取材新穎,立意獨特。該作品采用了傳統(tǒng)的瓷塑技法,卻構造出一幅極具張力的畫面:現(xiàn)代的一本書,一面半卷,一面平放。半卷面上有兩個古代小書童,一個趴在書脊專注地看書中的文字,似乎在靜靜閱讀、細細地品味書中大意;一個則是拿著一卷書依偎在旁,或是思考,或是憧憬。平放的書面上整齊地鐫刻著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千字文、書都很常見,但在白瓷作品中很少有這樣的題材,我們將古代的書童與現(xiàn)代的書融合在一起,想表達一種貫穿生命的感悟。”王代丁如是說。
《春風暖日》《鄉(xiāng)愁》《漂洋過!贰稊鄻驓堁肥峭醮∫运募緸橹黝}創(chuàng)造的作品,少女的情態(tài)與情感,以不同季節(jié)的環(huán)境烘托,來表現(xiàn)生命的輪回與世間的真情。分開來看,每件作品都有各自的趣味與深意:少女盤腿坐下,仰頭沐浴春日的陽光,悠然自得,少女所坐的地方,是一顆蛋,上部光滑平整,下部卻殘缺不齊、粗糙不平,這表達的是少女的成長與母親生育的坎坷;一位少女光著腳丫坐在海灘邊,一手托腮,一手搭在腿上,腳邊的海浪層層翻滾,驚擾著少女的心,“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回望那頭,這是作者所想表達的“如有百川奔向東海,如有千峰朝人愁思”的情懷及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浪花為槳,落葉作舟,少女漂泊與思念的海洋上,向著一個方向張望不止,“說是寂寞的秋的清瑟,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這是思念愛人為愛追尋的情感;海水簇擁著橋頭,少女獨坐在斷橋之上,幾枝盛放的梅花為這蒼忙寂寥的景色添了色彩,既有冬日斷橋的寂寥,又有梅花“獨自開”的傲然,這表達的是“不要人夸顏色好,要留清氣滿乾坤”的氣節(jié)。
年輕人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
可做手機支架的個性陶瓷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