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達摩
規(guī)格:9.5*7.5*24 cm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后改名菩提達摩,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是中國禪宗的始祖。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后改名菩提達摩,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是中國禪宗的始祖,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
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剎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從般若多羅大師。
作品細節(jié)圖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后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
名稱:持經達摩
規(guī)格:15*13*23.5 cm
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會有精辟的見解。
般若多尊者在游歷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
作品細節(jié)圖
菩提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fā)愿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tǒng)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
后來菩提達摩繼承了師父的衣缽,在天竺國內弘揚佛法。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侄子,繼承南天竺王位的異見王,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采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名稱:渡江達摩
規(guī)格:14*8*27 cm
于是,菩提達摩便派弟子婆羅提前往勸諫,波羅提不辱師命,成功地扭轉了異見王的禁教政策,并且使異見王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名稱:達摩渡江
規(guī)格:23*17*46 cm
達摩至中國后,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宗)。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義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后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
作品達摩細節(jié)圖
達摩面壁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離峰頂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天然石洞,這個石洞高約3米,深約有5米。
名稱:深思苦索
規(guī)格:35*25*22.5 (含底座高3.5cm)
這方方的洞門,正好向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爽。洞前有一塊緊湊的小草坪,周圍濃蔭蔽日,不見天空。真是:‘此地無盛夏,空山聽鳥鳴”。
達摩來到這里,就把這個天然石洞作為他修性坐禪的地方。相傳:達摩在這個石洞里,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
名稱:達摩渡江
規(guī)格:27*23*67 cm
達摩在這洞里,不說法,不持律,默然終日面壁,雙眼閉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見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
作品細節(jié)圖
作品細節(jié)圖
入定后,洞內靜若無人,飛鳥竟要在達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來。什么叫做“入定”呢? “入定”是指坐禪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惡念、邪念、難念,外界的一切,對他都沒有干擾,這是形容高僧修禪的高度造詣。‘‘開定’’后,他就站起身來,活動一下四肢,鍛煉下身體,待倦怠恢復后繼續(xù)坐禪。
名稱:沉思達摩
規(guī)格 :35*25*22.5(含底座高3.5cm)
那時達摩的生活內容是:“上班坐禪,困倦打拳,饑餓吃飯”。就這樣,入定,開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整整面壁了l0年,后來成為佛教史上的美談
達摩在石洞里面壁l0年,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坐禪對面的那塊石頭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態(tài)的形象,衣褶皺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畫像。
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為“達摩面壁洞”。始至今日,遺址猶存。
后人常用“達摩面壁”這一典故,形容靜心學道,持久追求,為著自己的理想堅持奮斗,終會一朝撥云見日,學有所成,夢能成真。
《達摩》系列作品傳承何派達摩雕塑風格,融和了傳統(tǒng)雕刻技法與現(xiàn)代繪畫理念,純手工制作,注重細節(jié)之美,作品圓勁有力如凝脂似玉,滋潤瑩滑,神情嫻雅平靜,所塑人物性格鮮明,造型優(yōu)美,神態(tài)逼真,風格洗練,經高溫1300多度燒制,整尊造像美倫美煥,活靈活現(xiàn),是一件上乘之品。
溫馨提示:
如對文中作品感興趣,可聯(lián)系博緣陶瓷購買收藏,聯(lián)系方式:13600777720 或可長按識別二維碼,(微信號:kwt7777)加微信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