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杰
第二屆上海國際陶瓷柴燒藝術節(jié)近日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舉辦。柴燒作為人類最古老的陶瓷燒制法,如今由于各種原因,已很少沿用于批量化的生產(chǎn)中。但其所具有的獨特藝術效果,卻依然吸引著人們。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內(nèi)擁有上海唯一的一個柴窯教學基地,也由此生發(fā)出吸引國內(nèi)外大量陶瓷藝術界人士的交流。很多人都知道日本的備前燒至今保持著古老的柴燒法,但從柴燒節(jié)的展覽中,我看到歐美、東南亞各國也有大量堅持柴燒的陶藝家,而且風格多樣。
上海這個在歷史上并沒有出過著名窯口的地方,這些年來,無形中已出現(xiàn)了不少有影響的“名窯”。
最早由畫家們發(fā)起的申窯,至今已堅持20余年了,據(jù)悉即將升級換代,有新的發(fā)展。
畫家陳家泠獨立創(chuàng)辦的泠窯,形成了相當成熟的藝術風格和燒制技術,不久前其作品還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并被收藏。
李游宇創(chuàng)辦的漢光瓷,其釉下彩裝飾技術突破了傳統(tǒng)1400℃瓷器的色系局限,其光澤度、透光度等指標均刷新了世界瓷器的紀錄,可以說是中國瓷在技術上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陳逸飛也是上海最早的瓷窯創(chuàng)辦者之一,而且已顯現(xiàn)了他在該領域的非凡才華,可惜隨著他的去世,逸飛窯也僅存田子坊里的一塊標牌了。而陳逸飛當年的瓷繪作品也難得一見。
上海的瓷窯幾乎都具有藝術背景,因為它們最早多為畫家們熱愛嘗試在瓷器上作畫而創(chuàng)辦起來的。它們規(guī)模大小不一。小到可以放在陽臺上的電窯,大的如華府藝術空間的“上海御窯”,不僅有類似現(xiàn)代化車間一樣的制作空間和設施,還有巨大倉儲空間,“囤積”了大量藝術家的作品。
上海的名畫家?guī)缀鹾苌贈]有玩過瓷的�,F(xiàn)在還逐漸形成了一些專門推動藝術家創(chuàng)作陶瓷的藝術空間和推動人,如陳海波、祁和亮、熊景蘭等,他們在推動中國當代陶瓷的國際交流、市場影響和學術探討等領域各具特色。
自古以來,中國陶瓷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成就,不僅有能工巧匠的技術,同樣重要的還有文士階層的積極參與和引領,使得中國陶瓷具有藝術靈魂,呈現(xiàn)了中國人的哲學觀和審美觀。
上海藝術家對陶瓷的積極參與,逐漸形成了上海陶瓷自身的都市藝術風格,被認為給中國當代陶瓷注入的藝術新空氣、新靈感。
不過,上海大大小小的藝術窯也還存在著各自的不足。如有的窯雖然擁有較強的藝術家陣容,但大多是偶爾玩票,缺乏對陶瓷工藝的深入了解和探索,最終從陶瓷技術的角度經(jīng)不起推敲,顯得有點“粗制濫造”。而有的窯雖然具有良好的設備和工匠,但藝術家的力量又不足,缺乏藝術高度。而且?guī)缀跛械母G,都缺乏對器型設計的研究力度,至今鮮見在藝術陶瓷造型上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
迄今上海到底有多少窯,我也不清楚,不知道有沒有過統(tǒng)計。上海藝術窯口缺乏交流平臺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一個小小的柴窯就能吸引數(shù)十個國家藝術家的匯聚。上海已形成了這么多藝術“名窯”,何不發(fā)起一個類似上海藝術陶瓷博覽會或上海藝術當代陶瓷雙年展之類的,以陶瓷作為當今新的藝術媒介手段,進行新藝術和技術的探索。這樣,我們不僅可以比較全面地欣賞到當今海上各窯的藝術成果,起到相互交流、借鑒、推動的作用,勢必還能進一步吸引全國乃至世界的藝術家一起投入到將自身藝術創(chuàng)作與陶瓷結(jié)合的探索中來,這對未來藝術潮流可能帶來的影響,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