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青花可謂明代中期青花瓷藝術的代表。其器突出特點是玲瓏秀奇、端巧工細,后人對其評價頗高。成化青花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與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采用進口蘇麻離青,更難與宣德青花區(qū)分;另一類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為主要特征,是成化青花的代表,與后來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宣德以后,瓷器的風格在正統(tǒng)、景泰、天順近三十年的變遷中潛移默化,直至成化年間景德鎮(zhèn)御窯廠又恢復燒造時,大多已改永樂、宣德以來雄健豪放的風貌。此時的瓷器造型玲瓏秀奇,胎體細潤晶瑩,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以其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步一時。故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從傳世的成化瓷器中可想見當朝的景象,這個時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觀賞瓷、把玩瓷,從藝術和審美角度上達到了歷代高峰。一造型紋飾: 成化瓷器的碗、杯,盤類底足較直而且較高,這使成化官窯瓷器的一大特征。

世人談及成化瓷,必對成化斗彩交口稱贊。成化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色結合相成的新工藝、新品位;同時與之齊名的青花瓷器工藝也延續(xù)了前朝先輩的寶貴經(jīng)驗,工藝顯著,深受業(yè)界認可,使成化官窯瓷器被后人列為諸窯之首,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較為昂貴的一種,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 上一層透明釉,經(jīng)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fā)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wěn)定的特點,古中國制作瓷器的歷史悠久,品種繁多。
成化朝的官窯青花瓷有的繼續(xù)使用蘇麻離青料,宣德遺風仍存,但多數(shù)使用的是江西樂平縣產(chǎn)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其特點是青花顏色清談典雅,藍中閃灰,呈色非常穩(wěn)定、平靜。
成化瓷器的胎子潔白、細密,胎體輕薄秀美;釉子潔白肥腴,紋飾纖細活潑,大量采用雙勾平涂技法。
成化青花瓷常見紋飾有荷蓮鴛鴦、松竹梅石、靈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菊花苜蓿、蘭花桅子、寶相花、山茶花、牽�;�、蓮花八寶、龍、鳳、火云、獅子麒麟、海獸、花鳥團龍、嬰戲仕女、八仙高士,以及梵文和藏文等。器口內外多以弦紋,少數(shù)以卷草紋帶或錦地紋帶裝飾。

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青花瓷極為珍貴,其中青花纏枝紋、鳳凰紋、真龍紋元青花瓷更是被譽為仙品,價值無法估量。古往今來,我國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出口大國,瓷器、 玉器、官窯等聞名于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進步,是中華民族偉大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青花瓷的開發(fā),是跨時代的杰作,青花瓷美到極致,其他藝術品 難以媲美,為我國的藝術品帶來質般飛躍。
成化瓷量少質精,青花斗彩堪稱絕世。”成化瓷器最大的特色是”量少質精”,且收藏換手率極低。與清代瓷器的大量存世相比較,成化瓷器的投資價值和市場價格絕對是只增不減。據(jù)雅昌市場監(jiān)測部統(tǒng)計,自2005年至2015年,十年里成化瓷器的上拍量僅占明代瓷器總上拍量的4%-9%,卻獲得了16%-35%的成交額。明代瓷器均價在170萬元-690萬元,成化瓷器均價分布在800萬元-5000萬元。隨著雞缸杯的天價成交,明成化瓷,將中國古瓷業(yè)帶進第二個高潮。

大明成化年制款壓手杯一對,顧名思義,其重心位于杯的下部,執(zhí)杯時恰入虎口,得心應手!此件大明成化年款花鳥紋壓手杯(一對)高:4.3cm口徑:約8cm足徑:4.6cm器型規(guī)整,胎質潔白細膩,胎體秀美而輕薄,釉色溫潤,底足寬雍,口沿微唇,圈足流暢,繪畫精細;其形體端莊大方,碗口大小正好壓于手掌之中。造型、釉色和款識都符合明代成化風格。觀之美麗,用之方便,藏之更是物有所值是極為珍貴的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