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藝術家張桂玲
中國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兩三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就已有葦、竹等種類的編織物記錄。我們應該經?吹街、草、藤、柳、棕麻編織工藝品,編織茶具所見不多,縱使見到也很難想像它們是怎么樣打破“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傳統藝術成為了中高檔的茶藝器具。
線已成器(攝影/內火門)
。ㄖ袊鴱V電藝術網訊)張桂玲,一位樸實勤懇的陶瓷編織工藝從業(yè)者,從小酷愛美術、繪畫、手工藝品,1994年5月,十六歲的張桂玲進入德化瓷廠手工制作組學習手工編織,師從于當代著名手工編織藝術家,從此便與編織藝術結下不解之緣。如果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熱血書寫青春,她就是用自己那雙靈巧的手,編織自己的藝術人生;蛘咛熨x異稟,或者天 道酬勤,善思多問,努力不懈的她很快在同行藝徒中名列前茅,其技藝突飛猛進。
出水芙蓉(攝影/內火門)
張桂玲談起手工編織,心里暗暗惆悵了起來“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浮躁,這種純手工的編織藝術又費時費力,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去學,會不會到我們這代以后,沒人學,這門手藝就這樣失傳了。”是的,這是一門非常費時費力的手藝,力度要均勻,手藝要純熟,還要控制瓷土的濕度,線的粗細。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釉水的控制,“竹籃打水”會不會一場空看的就是釉色的配比和均勻。
為了能把這門手藝更好的傳承下去,2012年,張桂玲毅然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研究所,福建省德化縣錦桂陶瓷研究所,專門從事手工編織陶瓷的生產與研究。只要有人愿意認真學習,她都收為徒弟,手把手傳授,經過數年,工具是手的延伸,手是最靈活的工具,用最靈活的工具做出來的產品才最具有生命感,也非常有真正的價值,很多人買她的茶具都舍不得用,直接放著當工藝品來欣賞。
經歷數年的努力,張桂玲開發(fā)出一系列編織精品,作品均由純手工制作,采用上等德化瓷泥精心加工編制,作品造型獨特、做工精美、玲瓏鏤空、晶瑩剔透,其制作過程極其瑣,成功率極低,每件作品都是作者的嘔心瀝作,所創(chuàng)作品集實用性、觀賞性、收藏性于一體,堪稱當代瓷壇精品。
近幾年,她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并不斷被認可,她受泉州廣播電視臺大型高端人物訪談欄目《海絲名家》邀請并做專訪;參加海絲名家名作義賣助學公益活動;2016年9月被評選為中國陶瓷藝術家。
“人的價值不在于從社會上得到什么,而在于你能為這個社會做什么。我的力量很微薄,力所能及的,我都全力以赴。”張桂玲總是一臉親切的笑容,“我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并認可這門純手工手藝,讓它繼續(xù)流傳得更久、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