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清代初年,青花瓷器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樣一個瓷畫品種:畫面左邊是一塊帶有孔洞的石塊,洞石下端畫有幾蓬松樹的針葉;畫面右邊分兩行寫有:“戊子春月梓桑軒書”的題款(圖1)。這個畫面當(dāng)時在瓷器上出現(xiàn)的數(shù)量很大,顯然是要表達(dá)某種重要的信息。這樣的信息應(yīng)該是一種社會集體心理,它會是什么呢?
我們先來分析題款。清初的“戊子”年是順治五年(1648)。這一年春月,有什么事值得瓷畫工匠大書一筆呢?我認(rèn)為這與南明的永歷稱帝有關(guān)。明朝在1644年滅亡后,皇室后裔建立過幾個南明小朝廷,其中在兩廣一帶稱帝的朱由榔,年號“永歷”,史稱永歷帝。朱由榔是明神宗的嫡親孫子,繼大位名正言順,給亡國的漢人帶來了復(fù)國的希望。“戊子”年又是永歷二年,正是朱由榔稱帝的消息傳遍中華大地的時候。“春月”也許暗示著明王朝復(fù)國像春天一樣充滿希望。
“梓桑軒”又有什么特別的意思呢?“梓桑”是梓樹、桑樹的簡稱,也作“桑梓”。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這樣的詩句:“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朱熹《詩集傳》解釋說:“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墻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原來古人常在屋子前后種植桑、梓兩種樹,輔助家庭經(jīng)濟(jì)生活,故后世以“桑梓”作為家園的代稱?梢姡“梓桑軒”是懷念家園的意思。那么,是誰的家園呢?自然是亡國漢民的家園。
或許有人認(rèn)為,“軒”一般用于走廊、小屋之類閑雅建筑的命名,“梓桑軒”可能是某位文人墨客或權(quán)貴豪族私人定制瓷器的專用名稱。我以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一來此類畫面的瓷器數(shù)量龐大,私人定制不可能有這么大的量;二來畫面只有洞石一種,私人用瓷不可能如此單一。
再來看瓷畫左邊的圖案。幾乎所有帶“梓桑軒書”的畫面,都是由洞石和松葉兩種物象組成。自從宋代米芾拜石之后,堅硬的石頭成了剛直人品的象征,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一種文化意象。明中期以來,民間玩石者眾多,園林、盆景流行賞玩洞石,其意象進(jìn)一步積淀在普通民眾的心中。在“梓桑軒”瓷畫中用洞石作畫面主體,顯然是取其不屈不撓、剛直不阿之意,來象征南明永歷王朝的奮起抗清。松葉代表長壽,寓意應(yīng)是祝愿永歷政權(quán)能長久存在下去。所以,整幅字畫的意思應(yīng)該是祝福不肯屈服清王朝的南明永歷政權(quán),能夠收復(fù)故土家園,能夠長壽永存。
圖2
在“梓桑軒”瓷畫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另幾種洞石圖,這里拿來與“梓桑軒”洞石圖作個比較印證。第一種是題有“壬辰春月永福千秋”款識的洞石畫面(圖2)。清初“壬辰”年是順治九年(1652),也是永歷六年,比“戊子”年往后4年。這里的“永福千秋”,可能具有非常特別的含義。淺一點說,是祝福永歷朝傳承千秋萬代;深一點說,或許與天主教還有關(guān)系。南明政權(quán)曾借助澳門天主教的力量來反抗清軍。1648年,永歷朝的皇室、大臣、太監(jiān)等,集體受洗加入天主教會。1651年,永歷帝嫡母王太后委托傳教士卜彌格出使羅馬,尋求羅馬教廷和歐洲天主教勢力對永歷朝廷的援助?梢姡罋v政權(quán)與天主教關(guān)系十分密切。“永福”這個詞,在天主教教義里是個常用詞,如說“善人得享永福、惡人要受永苦”等。因此,“永福千秋”很可能是帶有天主教意味的祝福語。
圖3
第二種是洞石與梧桐葉組合的畫面(圖3)。關(guān)于梧桐葉在清初的象征意義,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梧桐落葉與遺民情結(jié)》(刊《東方收藏》2012年第九期)作了探討,認(rèn)為它與清初遺民對明王朝的懷念有關(guān)。將梧葉與洞石組合在一起,表達(dá)的也是一種類似的情緒,是無奈和期望糾結(jié)在一起的更加復(fù)雜的情結(jié)。
圖4
圖5
圖6
第三種是題有“竹石居”的畫面(圖4)。有些圖,雖然未題“竹石居”三個字,但題款是“竹石可居江日東書”(圖5)、“癸巳春月友竹軒書”(圖6),顯然畫意是相同的。這種圖中的洞石與“梓桑軒”中的洞石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洞石下端的松葉被竹葉所取代了。竹子在中國古代代表清高、節(jié)操、正直的品格,常用來比喻君子的人品。因此,如果說“梓桑軒”的畫意是祝福南明永歷王朝頑強(qiáng)抗清、復(fù)興大明的,那么“竹石居”的畫意很可能是用來鼓勵明朝遺民堅守氣節(jié)、拒絕降清的。
圖7
圖8
永歷帝在與清軍的抗?fàn)幹泄?jié)節(jié)敗退,最終未能挽回局勢,于1662年被吳三桂消滅。之后,“梓桑軒”類型的瓷畫就銷聲匿跡了。只有“梓桑軒制”(圖7)、“竹石居”(圖8)等款識偶爾還會露上一面,表明人們懷舊的余緒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