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文物局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的通知》,江門方濟各·沙勿略墓園—大洲灣遺址入選了我國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推薦項目“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簡稱“海絲”)首批申遺遺產點名單。
據(jù)悉,201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海絲申遺預備名單,確定是江蘇南京、揚州,浙江寧波,福建泉州、福州、漳州,山東蓬萊,廣東廣州,廣西北海等6省9個城市構成。作為新增城市,此次與江門一同進入預備名單的還有陽江,因此目前廣東省共有廣州、江門、陽江3個城市進入了海絲申遺預備名單。
江門的成功加入,標志著近兩年來江門所做的大量申遺準備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讓人鼓舞。本期,就讓我們再次追隨古人的腳步,探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臺山上川島大洲灣遺址。
大洲灣被當?shù)厝朔Q之為“花碗坪”
大洲灣遺址位于上川島西北部三洲港的西北角,在圣·方濟各·沙勿略墓園的南側!大洲灣有個美麗的名字,當?shù)卮迕穹Q之為“花碗坪”。
這里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在大洲灣沙灘上有著許多的青花瓷碎片,大大小小數(shù)不勝數(shù)。據(jù)當?shù)氐拇迕、老人口傳,小時候經常在這片沙灘上玩,就能撿到很多帶花的瓷片,甚至還有較為完整的瓷碗,大家都習以為常。
今年5月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不遠千里來到大洲灣遺址,他沿著海岸沙灘尋找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方貿易的痕跡,記者有幸跟隨一起“尋寶”。
“現(xiàn)在我們依舊可以在沙灘上撿到許多青花瓷碎片。”同行的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劉利元說。事實也是如此,記者一行沿著沙灘走了不到一百米,就收集起近百塊不同樣式的青花瓷碎片。
“這一塊有點像碗的沿口…….”、“這一塊有點像罐子的底座……”、“這一塊底部有落款,是正德年的……”拿著自己收集到的瓷器碎片,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像在描述自己多年的“珍藏”。
為什么這里會有這么多的瓷器碎片呢?在大洲灣附近新地村,老人都用一個傳說來解釋這些瓷器的由來:古代一艘滿載瓷器的船在這里遇到風暴翻沉,瓷器破損沉入海底,后來,浪潮翻滾又把它們沖上了岸。
通過對當?shù)卮迕竦淖屑氃儐,記者一行了解到?0年前大洲灣海灘的海岸線距離現(xiàn)在岸邊最少有50米遠,海邊到山地之間還有大面積的耕地。耕地和海岸以上的山地,當時散落有較多的青花瓷片和青花五彩瓷片,但是由于近幾年水位線不斷升高,大部分的海岸土層已經被海水沖蝕,海岸上的瓷片散落到海里。近幾年少量被海水沖上岸和原來地表遺留的瓷片,也被慕名而來的游客采集收藏。
散落的青花瓷碎片原是人為堆積
那么,歷史的真相是否真如傳說所述呢?
為了弄清楚大洲灣遺址青花瓷碎片的來龍去脈,記者向市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了解。
原來,從2014年11月7日開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了以柏宇亮為領隊的文物考古調查勘探隊伍,對大洲灣遺址及周邊范圍進行了全面的文物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并出具了權威而又詳細的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報告。
考古報告中確認了大洲灣海灘、海岸及海岸上的山腳平緩坡地上都散落有青花瓷片和青花五彩瓷片,從可辨器形來看主要有碗、盤和小口罐等。而瓷片散落范圍自圣·方濟各·沙勿略墓園下方海灘,至浪灣村外海灘處,約600米。
“我們能否確定這些瓷器碎片的年代和產地呢?”帶著疑惑,記者追問同行的市博物館工作人員。
“經考古鑒定我們能夠確定采集到瓷片,多為青花和青花五彩,積密集區(qū)域是在水泥路下方緊靠海灘的海岸斜坡內。這些瓷器碎片時代為明中期,初步判斷這批瓷片為景德鎮(zhèn)民窯燒制的產品。”市博物館工作人員說。
明朝時期景德鎮(zhèn)的瓷器為何會出現(xiàn)在大洲灣?是潮水沖積而成還是人為堆放?
記者查詢廣東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大洲灣遺址出具的考古報告,當中已經給出了明確答案:在大洲灣收集的釉上紅綠彩瓷,釉面紋飾保存完好,沒有被海水侵蝕脫落,也沒有沉積于海底打磨成圓角的現(xiàn)象;由此可以判斷此次考古從探溝內收集的瓷片不是被海水沖積到岸邊,而是人為造成的堆積。
專家在瓷片出土過程中發(fā)現(xiàn)瓷片堆積密度較大,但并無完整器型出土,堆積中青花瓷、青花五彩瓷及各色釉陶瓷片混雜,瓷片之間無關聯(lián);結合以上情況判斷,從地底層出土的瓷片為廢棄瓷器,且是人為堆積于此。
大洲灣見證了中葡商人經貿交流
到此刻,歷史的面紗即將被揭開!
原來,在明朝初期開始施行嚴格的“海禁政策”,對海外貿易施行嚴格控制。這種控制體現(xiàn)在與各國進行朝貢形式的“勘合貿易”,在“勘合”的基礎上,允許各國貢使及其隨員攜帶物品與中國貿易,但進行貿易的地點是官方指定的廣州、寧波和泉州幾處港口,稱之為“番坊”。當時這種“勘合貿易”直接損害了海外諸國和中國民間資本發(fā)展對外貿易獲利的需要。因此在官方指定的“番坊”以外,仍有大量的民間走私船或外國“番商”活躍在中國沿海地帶進行貿易。
大量的史料中顯示,古時候駛往印度洋、南洋等地的船舶,進出廣州港時,必經臺山廣海以及川島海域。而此次考古調查發(fā)現(xiàn)上川島大洲灣遺址瓷片堆積密集,且破碎瓷片為人為堆積而成,可見大洲灣是明代中期中外商人進行瓷器貿易的重要地點。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歷史各時期上川島的地圖和相關遺址的照片等資料,以及從考古調查、勘探結果來分析,我們能夠確認臺山市上川島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點。”考古專家在對大洲灣遺址出具的考古報告中這樣描述。
一路探尋,從方濟各·沙忽略墓園下來,便是大洲灣遺址,再繼續(xù)往東便是新地村天主教堂遺址,這是早期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的重要遺跡,也是中西方交流文化思想,開展經濟貿易的重要見證。
方濟各·沙勿略是耶穌會第一位來華傳教士,他在信札有著這樣一段描述:“多虧我主的慈悲、憐憫,迪奧戈·佩雷拉(Diogo Pereira)的大船及所有乘客安全無恙地來到了上川港。在此我們遇到了許多其他商人的船只。許多商人從廣州城趕來此地與葡萄牙人交易……大船離開上川港前往滿剌加時,但愿我主上帝保佑將帶去我們如何在廣州受到接待的消息,因為從廣州不斷有船至此港。”
從中可以判斷:上川島三洲港內“花碗坪”一帶是中葡走私貿易的據(jù)點,貿易雙方分別是中國廣州商人和葡萄牙商人。
【記者手記】
期待浮現(xiàn)更多 青花瓷背后的故事
任何的歷史活動都與經濟行為密不可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的中西方貿易,同時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
江門組織對上川島考古調查勘探就是為了配合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而進行的。除了基礎的考古調查以外,考古專家們還對江門沿海地區(qū)古代海上貿易資料進行了梳理,搜集了與臺山市上川島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資料。
可以說,早期天主教的傳入,與西方對華貿易發(fā)展相輔相成,二者之間緊密結合,有直接的關系。
無論大洲灣遺址上散落的青花瓷片,還是上期帶讀者探尋的是方濟各·沙忽略墓園,都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實物資料,使我們對當時民間海外貿易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同時對研究中外貿易史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為證明江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jié)點提供了有力佐證,更為此次成功入選海絲申遺國家預備名錄提供有力的事實支撐。
百年的風吹日曬,潮起潮落!
大地灣遺址在海水侵蝕和自然風暴的破壞下,遺址面積正逐年縮小,亟待相關部門采取保護措施。而隨著江門成功入選海絲申遺國家預備名錄,相信未來方濟各·沙勿略墓園—大洲灣遺址將被更多人所熟知,對其保護措施也勢必會越來越健全。
隨著考古深入,記者期待那些失落的青花瓷片背后的故事,可更多地沖破歷史的迷霧,與世人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