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在陰陽宇宙觀里代表陽。封建時候,龍是帝王的象征,龍的形象出現(xiàn)在各種帝王所用的東西上,如龍廷、龍宮、龍袍等。新時代晚期,龍的雛形開始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題虛擬的想象物。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龍的形象從商代開始了其漫長而復雜的發(fā)展演變。 龍紋作為我國陶瓷裝飾的傳統(tǒng)紋樣,有單純的龍紋也有和其他紋樣組合而成的復合紋飾,如云龍紋、海水龍紋等。早在新時期時代,人們就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在陰陽宇宙觀里代表陽。封建時候,龍是帝王的象征,龍的形象出現(xiàn)在各種帝王所用的東西上,如龍廷、龍宮、龍袍等。新時代晚期,龍的雛形開始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題虛擬的想象物。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龍的形象從商代開始了其漫長而復雜的發(fā)展演變。
龍紋作為我國陶瓷裝飾的傳統(tǒng)紋樣,有單純的龍紋也有和其他紋樣組合而成的復合紋飾,如云龍紋、海水龍紋等。早在新時期時代,人們就在陶瓷制作上使用了龍紋裝飾,這時的龍紋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標志,與氏族圖騰存在密切關(guān)系。到了商周時期,龍紋依然頻繁出現(xiàn)在各種陶瓷器物上。元代時期龍紋的制作工藝水平發(fā)展到了較高程度。明清時期,龍紋制作發(fā)展至頂峰。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的龍紋形象,龍的上頜部位出現(xiàn)了兩根須子,同時龍紋形象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如翼龍、正面龍、立龍、蓮池龍、花間龍等。
上周時期陶瓷上的龍紋形象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蛇身,無爪的鱗蟲形態(tài)龍,一般這種龍紋為一首二體型或二首一體形;另一種是眼睛圓睜,有肢體有爪子, 身體像動物身體,尾巴卷轉(zhuǎn)的獸體型龍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龍紋都是獸體的,爪子有三個腳趾,尾巴細且卷,龍頭張大嘴巴,龍角向后卷。
秦漢時期,出現(xiàn)的龍紋形象是頭像牛頭,有須子,大耳朵,龍角細長對稱,身體為蛇形,有翅膀,腳上有爪子,身體附壁,“珠聯(lián)璧合”一說由此而來。
唐朝時期的龍紋形象是龍頭有兩個分叉的角,口角比前朝明顯加深,上顎較長,上唇長而向向上翹起,過去圓形的龍眼變成鳳眼,蛇身變得豐盈健碩,此前身上 的魚鱗片變成了斜方格形的網(wǎng)狀鱗片,龍爪也從原來的獸爪變成鳥爪,爪子上的指甲的繪成略彎的三角形,看上去非常鋒利。
到了宋代,龍紋形象基本定型,一直到元明清,龍紋形象都為蛇身,身體到尾巴逐漸變細,四肢上都長有羽毛,龍爪上腳趾三至五個不等,龍頭上有龍角、龍發(fā) 和須子。古代時候,龍紋大體相似,為做區(qū)分,元末時期,官方出臺政策禁止民間使用“五爪”龍紋,元末以前龍紋多為三爪或四爪,到了明清時期,五爪龍只 能為官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