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印度的瑜珈還是日本的茶道,倡導的都不是簡單的產品或產業(yè),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向往,由此突破空間和行業(yè)桎梏,吸引到無數追隨者,直接推動了產品和產業(yè)的驚人發(fā)展。陶修亦然!”這是最近在北京某“陶修”論壇上,藏家、制陶人和學者們針對陶瓷行業(yè)如何做到新的突破所闡釋的觀點。那么究竟什么是陶修?“陶修”會改變陶瓷行業(yè)的發(fā)展現狀并將其領入一片新的藍海嗎?
究竟什么是“陶修”?
陶修,理論上是通過陶瓷制作過程的手工實踐來體會創(chuàng)造的一種修學方式,實際上就是打破單純地對陶瓷的欣賞和把玩,讓喜歡藝術、酷愛陶瓷文化一族融入到陶瓷的制作過程中去,讓他們親身體驗如何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以及如何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經過數十道工序再加上幾天的燒煉,直到窯內的瓷坯變成件件精美的瓷器。“陶修”這個概念最初究竟是誰提出的很難考究,但是當記者看到昔日在展廳里欣賞和把玩的藝術愛好者穿上圍裙,像模像樣地拿著陶泥認認真真制作陶瓷的時候,不由得想到了“手工DIY”活動。只不過,所謂的DIY活動適合的群體多是中小學生,學校往往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心智協調等能力而組織類似的實踐活動,但是“陶修”文化和普通的手工制作活動有很大的不同。
3月27日,“捏巴捏巴居家陶藝網”在北京舉行了一場以“陶修”為主題的大型論壇。論壇主辦方“捏巴捏巴居家陶藝網”景德鎮(zhèn)辦事處負責人蘭玉萍女士告訴《收藏投資導刊》記者,陶修類似于茶道、花道 、劍道 和禪修,是一種文化的體現。與其他手工制作不同的是,經過自己動手實踐,不光能夠收獲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藝術品,還將影響參與者的身與心。具體說,修,是一種歷練,是一種悟道,更是一種完善自我的過程 ,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參與者的身心是健康 的、愉悅的......
“正如書畫能夠表現創(chuàng)作者心靈的印跡一樣,一件手工制作的陶瓷器皿也能夠呈現制陶人的心印。”藝術學博士、景德鎮(zhèn)學院副教授,專門從事陶瓷史以及中國陶瓷文化研究的汪凌川教授以陶人與陶泥為例,闡釋了“陶修”乃是心與器的交流及“中和”體驗的一種表現形式。汪凌川以不同時期的三件作品為例,進一步闡釋了手工制作陶泥的神奇之處。第一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的黑陶杯,一般認為它是快輪拉坯成型。它以規(guī)整優(yōu)雅的器形、極薄的器壁、光滑的表面和細長的杯柄著稱。四千年前,陶工將陶泥黏土的塑性發(fā)揮到如此極致,不禁令人贊嘆。因此我們一定會想,是否這一形制獨特的陶杯與陶工謹嚴崇敬的造作之心相印證。第二件是元代龍泉青釉盤,在盤內底有陶工旋切坯體時留下的渦紋痕跡?此破匠6S意,然而正是這種隨心所欲而留下的痕跡,更能顯出手工制作的質樸和盎然生機。第三件是收藏于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當代茶壺,這件茶壺作于199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世界陶藝大會,是一位英國喜劇演員手工拉坯制作的。這件壺制作看似隨意,但它具備了茶壺的基本功能,壺嘴、壺蓋、把手和器身一應俱全。雖然茶壺的一些部位有些扭曲,但整個器形正能表現手工制作者在成型中的緊張情緒與詼諧感。這件茶壺體現出了手工藝創(chuàng)作中個人參與和體驗的重要性,強調親手制作比想象和純粹觀念更加重要。因為,在手工制作中,陶人可以體驗到自身的姿態(tài)和情緒,以及與泥料的互動關系。
《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指修心之人通過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達到內心至善至誠的和諧境界。“中和”是一個哲學概念,不能完全憑借冥想思辨獲得,而應借助自身的實踐,制陶手工藝就是最好的“中和”體驗。手工制陶要依次完成幾道最為關鍵的工藝程序,如配制泥料、成型、裝飾和燒成,每一道程序都能體現陶人與自然以及人的內在性的深刻互動。陶人始終尋求一種適中與平衡感,以此臻于完善。每一件器物,都是一個飽含情感的生命體。陶人的雙手賦予了陶坯一定的空間形式,但此時陶坯仍只是半成品,要成為一件陶瓷器皿,還要經過窯火高溫的煅燒,猶如經歷烈火的考驗。我們經常說陶瓷是水、土、金、火的中和藝術,而在這個過程中,陶人的心靈、精神和意志也仿佛經歷水的淘洗、泥土的塑造和火的鍛造一般。因此,手工制陶對于陶人來說,正是通過塑造陶瓷器物,得以塑造自身品格和意志的旅程。
心與器的交流,以及“中和”體驗,都強調手工制陶所獲得的來自身體的直接經驗。因此,手工制陶是修養(yǎng)身心的最佳方式。在手工制陶過程中,陶人心靈與陶泥之間是一個不斷對話交流的過程,并彼此賦予一定的形式和內容。一件陶瓷藝術品,不僅反映它的使用功能和純粹的觀賞性,還要充分反映陶人的制陶精神。在手工制陶中,每個制陶人實際上已將實現自身潛能、塑造自身品格的種子播種下來。
曾與旅游項目嫁接小范圍推廣
“陶修是陶藝和工匠精神在文化層面上的一種投射,讓大眾接受它并參與其中。陶修活動的締造者,是陶藝人在時代大趨勢下實現華麗轉型的推動者,他們努力搭建的互動平臺更多是為大眾參與制作陶藝、將心靈升華至陶修通道簽發(fā)的文化契約。就好比行內人講的,陶瓷藝術家和初學者之間,似乎沒有太明顯的界定,在他們眼中,合乎創(chuàng)作初衷、通過內省而偶得的個人作品,都是近乎完美、匠心獨到的陶瓷藝術品。通過參與陶修活動,修者個人的生活體驗,依附在陶藝作品上的情懷,釋放在具象上的情緒,都會有意或無意地散落在修者的修行過程中,也許這才是最重要的。”對陶瓷有著濃厚興趣、對國學頗有研究的金建應先生對陶修理念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說,參與陶藝制作,稍稍接觸了解一點陶瓷史,體會古人制瓷匠心,同時,將自己的心情放逐山林,遠離城市的喧囂,慢慢地將內心沉淀,將注意力轉移到具象的陶土成型過程中,也許才是陶修發(fā)起人最看重的東西。
《收藏投資導刊》記者發(fā)現,其實在之前,就已經有陶瓷作坊主以“手工制作陶瓷”為主題推出了“陶修”的概念。比如,之前宜興的旅游部門為了挽留游客,曾經和制陶作坊合作,將農家樂的吃住功能與陶元素融為一體,為客人提供至少可以持續(xù)兩天的制陶體驗項目,讓游人穿上圍裙跟著制陶師傅一起學習陶藝。在好奇心的誘惑下,不少游人喜愛上了這個活動。對于游人來說,在出游中不但欣賞到了山山水水,還在手工實踐活動中學到了如何制作陶藝品,看著自己親手制作出的藝術品,收獲的喜悅自是難以形容!據了解,“陶修”與旅游行業(yè)的嫁接還與當地的旅游現狀以及陶文化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在“陶修”概念的實際應用中,不少行業(yè)還以紫砂泥為材料開發(fā)出了生肖系列、瓜果系列、水洗系列等文創(chuàng)產品,做工精致、價格適中、市場前景廣闊。如果說“陶修”作為一個項目或者一個活動在宜興落地生根,那么“陶修”文化則在“捏巴捏巴家居網”打造的論壇上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并得到了文化藝術界的認可和力挺,讓更多的人融入到了這個行業(yè)當中。
藏家首次體驗手工制作藝術品
陶瓷是造型藝術和自然科學的結晶體,是藝術表現手段的重要載體之一,是一種視覺藝術,也是一種使用現象和藝術表現共存的物體,這些因素引領著陶瓷成為藝術表現形式和人們日常生活兩大不可或缺的部分。陶瓷藏家來往于各大城市藏館和拍賣行之間,對于哪些藝術品能夠提高自己生活情趣和品位、哪些藏品極富收藏價值等等,有著普通玩家難以企及的判斷能力和經驗,對當前藝術品市場發(fā)展變化的把握也比較準確,但不是所有的藝術品藏家都參與過藝術品的制作。就以陶瓷為例,很多陶瓷愛好者都知道,制作陶瓷需要經過七十二道工序,但少有人親身感受過如何手工制陶。
前不久,醉千年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鐘殫和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陶瓷收藏家以及書畫藏家來到了位于北京宋莊的任莊村,與不少藝術品藏家一起親身體驗了一次手工制作陶瓷。“如果和普通玩家相比,您僅僅多收藏了一些陶藝精品,那么還不能被稱為真正的陶瓷界行家,但參與過陶瓷制作就不一樣了,您對精美陶瓷的認識則不會停留在表面而是發(fā)乎于情!”其實,在鐘總自己的藏館內已經有很多的陶瓷精品了,館藏寶貝自舊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延續(xù)至今,他收藏的不少精美瓷器更引來了無數收藏愛好者。但是當真正走進陶修現場的時候,他的內心還是感到無比震撼,拉坯機、顏料、磨光機、工作臺、彩繪用的排筆、電子稱……所有這些工具都為制造出精美的陶瓷而存在。鐘總穿上圍裙、拿起排筆,第一次在陶修師傅的指導下,在初現雛形的陶泥上寫上幾個字。鐘總說:“第一次參與制作陶瓷,雖然僅僅寫了幾個字,但是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尤其是想把字寫得工工整整對于首次持排筆的人好像不是很容易,自己足足用了半個小時。僅僅是工序中一個小小的環(huán)節(jié),就讓自己受益匪淺,深深地感覺到制作陶瓷藝術品之不易。初次嘗試,寫在上面的字可能歪歪扭扭,但是心里卻有一種莫名的收獲和喜悅!”
山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張偉拿著排筆在陶瓷雛形上畫畫的時候也很有感觸,他說:“畫筆一碰到胚胎,就有一種快感油然而生......”
開拓陶瓷藝術新天地成為可能
對于“陶修”的理解及其對陶瓷行業(yè)未來發(fā)展的影響,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答案,有的專家認為“手工陶瓷能夠促進身心健康”,也有的專家以“陶瓷與空間陳設藝術之間的成就關系”來闡釋從事手工制作的好處。其中,清華美院博士邱耿鈺從陶瓷藝術的發(fā)展現狀以及國民對藝術的欣賞水準等多個方面,闡釋了借助“陶修”開拓陶瓷藝術新天地的種種可能。
邱耿鈺博士說:“中國是最早的制陶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全國各地有著眾多的古窯口,且各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們可以說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陶瓷古國。但還不能說,我們是一個陶瓷強國。因為我們有產品但是沒品牌,有造型可能沒設計,有商業(yè)但是沒文化,有產量但是缺質量。這些問題集中在一起,就是我們缺少一個很雄厚的陶瓷文化的群眾基礎。從中國陶瓷行業(yè)的主體來看,大概可以分成三個群體。第一個層次,是咱們的產業(yè)工人;第二個層次,是陶藝家,也就是咱們手工藝人;第三個層次,是產區(qū)的各個級別的陶瓷大師們。中國陶瓷產區(qū)做的日用瓷,更多的是追求功能,追求共性;陶藝家們,更多的是在追求自己的觀念表達,或者是藝術表達;陶瓷大師們,更多的是在探索技藝。這三個群體做的東西,除了前面的日用瓷以外,后面兩個群體做的東西,和普通民眾沒有太大關系,簡言之不太接地氣,而且即使是產業(yè)工人的話,也沒有因為陶瓷產區(qū)多而使自己的生活得到多大改善,即使在景德鎮(zhèn)這樣的千年瓷都也是如此。”邱耿鈺說:“近幾年,由于諸多因素影響,好多陶瓷產區(qū)發(fā)展并不理想,從而也暴露了中國陶瓷市場是很不規(guī)范的。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普通民眾整體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欣賞水平提高了,才能促進中國陶瓷行業(yè)的發(fā)展,所以需要打造一個更加長遠的、更加健康的發(fā)展環(huán)境,也就是說一個新的理念誕生需要有群眾基礎。”
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缺少群眾基礎的現狀?
邱耿鈺博士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普通民眾的陶瓷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近幾十年來,隨著全國古玩收藏風潮的到來,人們對古玩的熱情越來越高,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各種鑒寶拍寶的活動,更是吸足了人們的眼球。但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是人們欣賞趣味的一種變異!現在大家一說到陶瓷,就會認為古代的就是比現代的好,官窯的就比民窯的好,瓷器就比陶器好,這是目前民眾欣賞陶瓷存在的一個問題。有的人認為材料越精致越好,做工越細越好,其實仔細琢磨的話就會發(fā)現,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標準,都是來自于古董商,我們過于受古董商這些標準的影響。大家是否能欣賞到里面的藝術性,可能沒有太多人在意,更多的是拿到一件陶瓷以后,先關心自己收的這件東西能賣多少錢。至于自己的欣賞水平,并沒有因為收藏熱而得到多大的提高。
所以不光是普通民眾欣賞水平需要提高,好多專業(yè)做陶瓷的人也應該提高。作為藝術家、大師,都有責任去引導你的消費者、告訴你的消費者,什么樣的東西是好的!當然,這些事情,光靠陶瓷大師,光靠藝術院校里的這些陶藝家是做不了的,但“陶修”可以做到。當下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很浮躁的時代,確實需要從整體上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而陶修,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產品有產品的標準,陶藝有陶藝的標準,陶修也應該有陶修的標準,陶瓷可以和飲茶、美食、插花等結合起來,展示一種生活的美。其實陶瓷本身也是讓生活藝術化的一種方式,陶瓷讓藝術生活化,陶修讓生活藝術化,“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們現在做的、有很大發(fā)展空間的一件事情。”
陶修強調的是參與者通過眼觀、手動和心想的過程,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可以通過制陶,來認識造型和色彩,了解材料,掌控材料,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制作出自己喜歡的、需要的東西,同時通過這樣一個過程體會創(chuàng)造的樂趣,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這個正是大家現在要做的。陶修是一個發(fā)現和體悟的過程,通過陶修,讓人們對陶瓷的認識上升到悟性認識,磨煉心性,培養(yǎng)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訓練手和心的協調能力,可以解除浮躁焦慮,通過這樣一種活動去尋求身心的一份安寧,同時將創(chuàng)造融于修煉娛樂之中。陶修不是讓普通人去做太專業(yè)的事情,而是應該把這種制陶活動跟休閑娛樂等項目結合在一起,讓不同層面的人,不同年齡段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其中。通過陶修普及中國的陶瓷文化,使陶瓷文化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并通過陶修使民眾的生活更加藝術化,讓人們更加藝術化地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