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罐,名字聽起來十分“霸氣”,實際上與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威武的“將軍”并無太大關系。之所以得到這樣一個名字,主要還是因外形使然。今天將要介紹的這件文物,就是2008年出土于肥西縣一處宋墓之中的將軍罐。
此前我們曾介紹過肥西宋墓中出土的青瓷粉盒,精美的粉盒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今天介紹的這件將軍罐,與粉盒的出土地點僅距離幾十米。據介紹,兩件文物不但出土地點相近,出土時間也僅相差一個月左右,而且都是出土于女性墓主的古墓之中。因此,這里很可能存在一個家族墓葬群。
將軍罐的頂蓋多形似古代將軍的盔帽,因此得名“將軍罐”。這件出土于肥西的將軍罐,從外形上看就是非常典型的將軍罐器型,頂蓋形似盔帽,罐身為直口,豐肩,斂腹,其外形酷似頭戴戰(zhàn)盔、挺胸凸肚的將軍。
雖然外形“霸氣”,但將軍罐最初的用途卻不太“吉利”。據介紹,將軍罐原本的用途類似于今天的“骨灰盒”。在古代,將軍罐這種器皿是佛教寺院為裝殮僧、尼圓寂火化后所遺骨灰訂燒的專用骨灰罐。不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將軍罐的器型高大挺拔、豐碩俊美,器物外壁又用青花、五彩等多種手法進行裝飾,所以逐漸被人們當作擺置觀賞的陳設器。
因為將軍罐的外形美觀,裝飾多樣,使得這種器皿的生命力也十分綿長。到了明清時期,將軍罐逐漸流行起來。到清順治時期,器型基本定型,造型為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部漸收,多為平底無釉,通體渾圓,器型高大?滴跄觊g,將軍罐廣為流行,這時的造型將渾圓的罐體展肩提腹,拉長頸部,收緊圈足,使得將軍罐的造型顯得挺拔向上,氣魄宏偉。由于將軍罐的造型受人喜愛,因此不論是官窯還是民窯都進行了大量燒造,特別是民窯的制造,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為主,有戲曲人物、神話故事,這些題材紋飾比較繁縟,在小器物上很難展示,而高大的將軍罐則可以進行全面地展示,深受廣大百姓的認同。
頗為有趣的是,這種最早作為“骨灰盒”的器皿,卻逐漸向著“喜慶”的方向發(fā)展起來。在清代后期至民國時期,將軍罐大量生產,其粉彩、單色釉及青花雙喜字罐與象耳瓶等一些器型,竟成為當時婚禮嫁妝所必備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