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的各類器型,多能較為準確地反映明清各朝當時的生活習俗、審美標準、社會風貌和技術(shù)條件。在鑒別中,要重視對時代風貌的研究,并對其不同的風格進行詳細了解,分析對比,有了準確的器型概念,就不難掌握其規(guī)律,對低劣的贗品就不難識破。仔細觀察、經(jīng)常測量,細致地識別胎質(zhì)、釉面,隨時收存歷代瓷片標本,勤加觀察和比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也只有通過實踐,積累豐富的經(jīng)驗,才能逐步掌握器型的主要特點。
青花瓷在我國瓷雜藝術(shù)品市場上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元代、明代甚至“清三代”青花瓷精品在拍賣場上常常能拍出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天價。在我國陶瓷開展史上,青花瓷是繼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以后,被公認的瓷器藝術(shù)一朵奇葩。它是以鈷土礦為著色劑,用鈷料直接在瓷坯體上描寫紋飾,然后施以通明釉,在1280℃的高溫復原氣氛中一次燒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自古以來為皇室貴族、達官顯要所喜愛。青花瓷不光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而且跟著年月的消逝,也越來越顯現(xiàn)出自身的出資保藏價值。在古玩市場上,品相好的青花瓷常常遭到買家追捧,明清青花瓷身價更是成倍上漲,青花瓷行情可謂長盛不衰。明代瓷器造型豐滿、渾厚古樸,線條柔和、圓潤,給人質(zhì)樸、莊重之感。瓷器的胎體分為琢器和圓器,琢器指立體造型,如瓶、尊等都是比較厚重的;圓器指平面造型,如盤、碗等,其胎體也較清代厚重。清代瓷器造型中,順治、康熙的比較古拙、豐滿、渾厚,到了雍正時就顯得非常秀巧雋永,而乾隆時則顯規(guī)整,再到了嘉慶、道光以后則稚拙笨重。清代瓷器的胎體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
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暈散,中期漂亮,晚期發(fā)灰暗淡。明代所有瓷器露胎處多有火石紅痕跡的現(xiàn)象。器足,大件器足多為砂底,永樂、宣德大盤均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為明顯。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nèi)斂圈足、臥足、臺階式圈足、外傾內(nèi)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淺圈足、刮削平足等。康熙時胎體體重,質(zhì)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zhì)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體厚笨、質(zhì)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清代瓷器中的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像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臺式底、臥足等。
瓷器藏家向來喜愛明清瓷器,再加上能夠傳世的出自官窯且品相完好的器物如今已難得一見。拍賣會上屢拍天價,也讓更多的人投入到了明清瓷器的收藏領(lǐng)域中。但明清瓷器做假做舊也一直伴隨其中。明清瓷器動輒千萬,因此,購買瓷器前必須掌握一些識別要領(lǐng)。
翟健民先生是著名的古董商、古董經(jīng)紀人、鑒定家,在瓷器方面的造詣非常深。近年來,翟先一直致力于在市場和傳媒上推廣中國瓷器,對提升業(yè)界鑒定水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他開場首先介紹了近年來瓷器收藏市場上的現(xiàn)狀:對中國瓷器市場來說,清代瓷器更能夠得到大眾的青睞,其次是明代瓷器,之后才會考慮其他朝代。翟健民指出明清瓷器之所以深受藏家喜愛,審美方面容易吸引眼球是極為重要的一方面。翟先生指出一個40-50公分的青花大瓶,不管放在家里哪個角落都散發(fā)出一種青花的艷麗,非常漂亮。另一方面是明清瓷器在制作工藝方面也大放異彩。以彩為例:粉彩的制作過程中,畫工受宮廷的約束,必須要畫到精美、漂亮,包括紋飾。
手工藝方面,清代官窯燒制過粉彩瓷、五彩瓷、青花瓷、單色釉等極為漂亮的瓷器。以清代單色釉為例,其從顏色上可分為兩類:低溫釉和高溫釉。低溫釉包括檸檬黃、胭脂紅、胭脂水這幾類;高溫釉包括青釉、粉青釉、仿官釉、仿骨釉、仿鴿釉、甜白釉等。
在此,翟先生以清代高溫釉的代表粉青釉對碗為例,講述了其燒制過程及注意的問題:首先,碗的顏色難燒非常漂亮,碗形又被稱之為叫饅頭形、剔花,制作時需把胎坯拉成之后再把花紋剔出來,其他的胎去掉,最終露出這種紋飾出來;再上釉,上釉的過程當中要控制好瓷器的厚薄程度既不能厚,也不能薄。厚瓷器的紋飾就被釉蓋住,效果降低;薄就做不出粉青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