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日報記者 許健楠
這個月初,由文化部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群培訓班”在金華開班,近51名浙江各地的瓷器燒造技藝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及資深愛好者,齊聚浙師大“充電”一個月。
金華擁有歷史悠久的婺州窯,這里也成為了全國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群培訓”試點城市,浙江省內瓷器燒造技藝方面的培訓,就放在了金華。在國內其他城市,非遺培訓班也陸續(xù)開班,7月份,刺繡、編織方面的培訓班在上海開班。
記者發(fā)現(xiàn),在51位學員當中,大多數(shù)是年輕人,其中,就有13位是90后,年紀最小的是同為19歲的季臻和吳杰。
吳杰是龍泉人,對于青瓷燒制,他說自己才剛剛入門。“我學這個只有3年時間,還早呢。”他畢業(yè)于龍泉中等職業(yè)學校青瓷專業(yè),還在念初中時,他就喜歡青瓷,后來就選了這個專業(yè)。
“小時候我就愛玩泥巴,但身邊很多小伙伴都喜歡泥巴,覺得臟,覺得玩這個太枯燥。”他覺得,與瓷器的緣分,是小時候就結下的,他的身邊,玩瓷器的年輕人確實很少,大家討論的更多的是游戲、電影,而偏偏是他有著與眾不同的愛好。“喜歡就是喜歡,這個跟年紀沒多大關系。90后都已經(jīng)學了好幾年,現(xiàn)在00后都已經(jīng)開始入門了。”她告訴記者,雖然在老家,身邊很少有人有相同志趣,但是在這次培訓班以及在景德鎮(zhèn)的學院里,她感到并不孤獨,一大群對瓷器感興趣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和探討,讓她仿佛能看到,瓷器燒制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未來,依然會欣欣向榮地代代傳承下去。
目前,她師承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陳華。他說,對瓷器的研究,很多老師傅一琢磨就是一輩子,這是一門值得學到老學到老的手藝。“學這個東西需要靜得下心來,有時一坐就是一整天,很磨性子的。”
季臻是吳杰的同鄉(xiāng)。她走上研究瓷器這條道路,或多或少受到了父親的影響。“我父親是龍泉寶制作劍技藝的傳承人。女孩子嘛,不喜歡舞刀弄槍的。在龍泉,寶劍和青瓷在制作技藝方面有一定關聯(lián)性。”
因此,女兒從小心靈手巧,父親就建議她去學青瓷燒造技藝。正好,她本人對這方面也特別感興趣。大學填報志愿時,她就填報了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下學期,她即將上大二。比起景德鎮(zhèn)的瓷器,龍泉青瓷的局限于更大一些,她希望自己能在景德鎮(zhèn)學到更多東西,回到老家之后,能在青瓷燒造領域里有所突破。
季臻說,來非遺培訓班學習,更多的是長長見識。這里的課程跟在景德鎮(zhèn)念書時候學到的東西不太一樣,涉及面要更廣一些,在景德鎮(zhèn),學習的側重點在實際操作。在金華,學到歷史文化、國畫、市場開發(fā)等多方面的知識,受益匪淺。
23歲的朱嘯天是金華人,他跟著婺州窯名人陳新華學了5年,如今,他已經(jīng)能獨立制作完成一件婺州窯作品。他在浙江藝校念書,讀的專業(yè)就是瓷器燒制。這次培訓班,總共有4名陳新華的弟子前來學習。師傅教的東西,實際制作的技法方面比較多,而這次培訓班所學到的,相對更全面,他比較期待繪畫、攝影、器物造型等方面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