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釉下存著氣泡,目前已經(jīng)可以用它的形態(tài)和變化作為鑒定古代陶瓷的依據(jù)之一。
這已被陶瓷專家們所應用,如不同時代,不同窯口、不同燃料和溫度燒成的瓷器,釉下氣泡的大小,組合形態(tài)都不同,用它可以作為斷代和區(qū)分窯口的依據(jù)之一。
瓷器釉下的氣泡在時間的長河中有著自行死亡的規(guī)律;時間久遠的瓷器一般死亡氣泡,它的折光與釉面的包漿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靜的縈光。
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樣的瓷器;釉質不一樣的瓷器;施釉工藝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產的,釉下氣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觀察得到清末以后的瓷器釉下氣泡無死亡。
氣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內蘊藏的氣泡。
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內水份及空間氣體經(jīng)高溫燒制過程而運動,受到釉面阻擋而形成的。
這一氣泡層內,氣泡的大小、多少、層次布局;因各個時期的制瓷材質、窯溫、燃料和燒制技術的變化而有所不間。
氣泡的壽命受胎和釉的保護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處的條件不同;氣泡的壽命也不同。
在正常的空間存放中,瓷器氣泡的生命有著自行消亡的變化,它像一個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們鑒定古瓷,這也是在傳統(tǒng)方法鑒定瓷器基礎上的一個科學的突破。
一、以氣泡鑒定瓷器已被陶瓷專家們應用陶瓷專家們通過眾多的觀察,已經(jīng)得出了社會公認的結論。
如宋瓷五大名窯中,宮、哥、定、鈞四窯瓷器的氣泡的特點是“聚沫璨珠”。
汝瓷氣泡的特點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氣泡的特點是在密布的霧狀小氣泡層中散落著大氣泡,絕無中等氣泡過渡。
永樂瓷的氣泡特點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布局疏朗,但較寬德氣泡少。
宣德瓷氣泡特點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氣泡群,群與群之間間距流朗。
成化瓷的氣泡特點是:徹底改變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況,顯得小而密集。
馮先銘先生將成化瓷氣泡作為官窯瓷氣泡的分界線,成化以后的官窯瓷氣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
但是,有的也各具特點,如正德瓷氣泡小而密集,成魚子狀。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氣泡一說,難以相信,可以說凡瓷器釉內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著氣泡,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氣泡死亡與釉面螢光的關系傳統(tǒng)的古瓷鑒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
如是強光刺眼(又稱賊光)即是新瓷。如釉面瑩光柔和,即可斷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偽者利用獸皮磨擦,強酸浸泡使瓷失光的辦法,但也免不了蒼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護條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絕對部為瑩光。
古瓷形成瑩光的原因,除在空間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漿外,經(jīng)常陽光曝曬更會減弱釉光。
釉下氣泡的死亡對釉面光線產生的影響也是一個原因。
通過觀察,凡形成瑩光的瓷器,釉下氣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氣泡的色澤是不同的,處在死亡過程中的氣泡呈徽黃,進而成黃;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氣泡死亡的通多,瓷光逾弱。
氣泡死亡的原因有四:
1.是窯燒中氣泡破裂;表面中間留有針眼的死氣泡。
2.是有開片的瓷器,處在釉面開片裂紋上的氣泡先死。
3.是受外因侵襲,如空氣、手觸等,生境如土炮、水浸等。
4.是瓷器在個問和空間運動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氣泡在不是絕對封閉的釉中,氣體逐漸散失,首先是淺層次,再后是深層次,氣泡陸續(xù)死亡。
三、死氣泡狀態(tài)與瓷器鑒定以死氣泡的狀態(tài)鑒定瓷器,必須具備相對的同等條件。
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傳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上青花瓷;同時傳世品釉里紅或同是出土釉里紅,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窯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較。
對青花瓷和釉里紅瓷器的比較中,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氣泡相對比,因青花料質不同,厚薄不同,對氣泡的保護能力也不同,難于比較。
白釉或青白釉雖有不同,但差異尚小。比較鑒定的主要目的是達到有助于準確的斷代。陶瓷界慣說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擺脫賊光,具備柔和悅目的螢光。
以帝王朝代分大體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瑩光。
但宋元鈞瓷、龍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們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鈞瓷是含銅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
多種這類瓷器,釉下氣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個別氣泡開始具有混污現(xiàn)象,有變死趨勢。
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給予了氣泡很長的老化時間,即是施透明釉帶玻璃光的汝窯瓷器也出現(xiàn)了黑色死亡氣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
如何利用氣泡鑒定明清青花瓷器,除準確介定朝代氣泡特點外,還要診酌釉面對氣泡的保護能力,重點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對氣泡壽命的影響程度,氣泡顏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趨變色剛要死亡,還是已死變黃進而老化成黑,以作為斷代的一項依據(jù),結合其他條件進行綜合分析。
宋代瓷器氣從死大后,多數(shù)大一黑色,少數(shù)為褐、黃色;
元代瓷器氣泡因釉而易;
明代如釉面較肥厚的永樂、寶清瓷器釉面俱有較強的氣泡保護能力。死亡氣泡多為褐色;
清代中早期瓷器氣泡死后多為黃、微黃色;
清后期、民國和現(xiàn)代瓷器基本上無死亡氣泡。
氣泡在死亡過程中由淺色變深色,在質感上由水瑩狀變成固體狀,隨著釉面的損毀,有的逐漸成為黑洞。
瓷器氣泡的發(fā)展變化是隨著制瓷工藝的改進與提高而變化的,同樣存在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典型的朝代氣泡都是質變后的結果,對量變階段,即過渡階段的氣泡的變化,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因此,除典型的朝代氣泡應予以肯定外,對邊緣過渡階段的氣泡尤應研究和肯定歸屬,結合其他斷代標準進行準確的斷代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