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zhì)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nèi)經(jīng)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fā)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jié)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是漢文明展示的瑰寶。
一、咸豐時期瓷器的概況
咸豐在位的十一年間,政治腐敗,經(jīng)濟衰退,民不聊生。以推翻清王朝為宗旨的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在咸豐一朝渡過了它的全盛時期,沉重地打擊和動搖了清王室的統(tǒng)治。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法等列強粉至杳來,與清政府訂立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取得多種特權(quán)。在這些內(nèi)憂外患攻擊下,乾隆之后日趨衰落的清王朝,國力虛弱己極。
此時,清政府集中了全國經(jīng)濟和軍事力量,全力以赴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對于歲供宮廷享受生活之用的御瓷燒制,己力不從心。御窯廠在咸豐初年還燒制過有限的御瓷和祭器,咸豐五年以后基本上停燒,加以江南各在處在太平軍和清兵交戰(zhàn)的軍事腹地,景德鎮(zhèn)的制瓷業(yè)倍受其影響,不僅生產(chǎn)數(shù)量減少,而且工藝水平隨之降低;民窯亦不例外。據(jù)《清檔》載:“元年欽命江西廣饒九南兵備邊督理九江關(guān)稅兼管窯廠事,謹將咸豐元年分兩次奉文傳辨琢、圓瓷器名日件數(shù)及動用盈余銀兩,分別造具清冊,呈送查實,需注冊者,計開:琢器……”。咸豐元年燒制的這批瓷器,多是神廟祭品,有白釉樽、罐、蹬和大盤,分置于北京景山“壽皇殿”和故宮“奉先殿”。另外,還有天青釉和黃釉的樽、簋、豆、蹬等禮祭器。
咸豐二年所傳令燒制的白釉樽、蹬和大小盤、碗類,亦為“奉先殿”祭祀所用,數(shù)量微乎其微,有的品種只燒幾件,最多的也只有四十件。
咸豐三年至四年,景德鎮(zhèn)御窯廠正式恢復傳統(tǒng)品種,如仿鈞、仿官釉的四方杏圓雙貫耳瓶。哥釉四方八卦瓶、天青釉太平象耳瓶、青花起弦玉壺春瓶、青花松竹梅玉壺春瓶、霽紅釉玉壺春瓶等。除有限的琢器外,還燒制了傳統(tǒng)的四十二種圓器類。各品種的數(shù)量不等,最多的有二百余件,最少的只的十二件,總共燒制兩千一百余件。
綜上《清檔》所載,咸豐一朝制瓷數(shù)量極其有限;故宮博物院所藏此時的器物,與其他各朝相比,亦相差懸殊。這些有限的器物,于咸豐未年英華聯(lián)軍燒搶圓明園時又遭厄運,也有的輾轉(zhuǎn)流散于了間,因而現(xiàn)今所見的傳世品伋為稀少。咸豐瓷雖然制作水平不高,但物以稀為貴,仍值得加以重點保護;對民窯制品亦然。
咸豐瓷與道光瓷多有相同之處,其造型趨向拙笨。胎質(zhì)貌似細潤,實則粗松,一般胎體較前時厚重。釉質(zhì)泛白,釉面薄厚不一:薄者,釉汁稀淡,表面光澤和滋潤度不足,呈微小的桔皮坑;厚者,多同于道光時的波浪釉。這些時代特征,不僅道光、咸豐兩朝有,也是清代后期的普遍現(xiàn)象。
官窯器中的粉彩器較多,施彩與道光時基本相同;其中雪青紫色與佛頭青藍色,較之道光時的色彩濃烈,俗艷刺目,常被稱為“色品”,鑒別時,有的僅憑這兩種色彩的色澤就可初步斷定。圖案紋飾大體同于道光時期。
咸豐后期,青花色調(diào)淺淡、漂浮;釉里紅呈淺淡和粉紅色,或烏暗的黑褐色;粉彩、色地粉彩、斗彩、三彩、素色釉及各色釉在描金品種,大體同于前朝,無甚新奇的變化。器型更了拙陋,只是官窯茶葉末釉器制作頗精,例如中國文物商店總店所藏在咸豐官窯茶葉末釉獅耳爐,釉面甚為光潤,詳視可見極細小的絲狀紋,足內(nèi)刻有“大清咸豐年制”款識,字體較大;此類品種追步前人成就,意在仿古,風格典雅深沉,堪與清代前朝之器相媲美。當時所制的扁方瓶、小梅瓶等,多摹刻“成化年制”或“雍正年制”四字方形款識。在鑒定時要從器型、釉面及款識上仔細觀察,便不難發(fā)現(xiàn)咸豐時期的時代風格,辨別真?zhèn)巍?/p>
民窯所仿制的康熙五彩器,其造型己顯臃腫,胎釉質(zhì)粗,彩色濃艷無光,畫凌亂不堪,與真品有天壤之別。
流傳于民間的咸豐民窯器物,有的仍在外銷,國外的一些收藏家對此頗有興趣,因而國內(nèi)己較罕見。但是,作為清代制瓷歷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的實物應當受到重視和關(guān)注,有必要對此加以收集和整理,尤其是一些精細作品,更應得到保護。常見民窯器的造型多種多樣,如六方瓶、獅耳瓶、圓形或方形帽筒,六方、八方、茶壺、蓋碗、博古、花盆、哥釉、豆青、米色釉與于花組合的瓶等。品種以粉彩為王,其中有施彩濃深類似五彩器的一類?钭R多用青花款或紅彩篆書圖章式款,也有刻印戳記的款,款識字體草率,有的字體筆劃欠缺,不易辨認;還有的刻寫“成化年制”的仿古款和滿、蒙文款。
太平天國也燒造了瓷器,見有青花平蓋茶壺等,均署“太平天國”款識。下面介紹幾件咸豐時期的精致作品:
粉彩花卉茶壺。直口扁腹呈魚簍狀,蓋為平面圓形,有寶珠式頂紐。
由于覆燒,口部無釉。壺身一端有彎曲口流,對稱的一端有滾圓的環(huán)形把。此器型在道光和咸豐時最為常見。壺身以淺淡的青花描繪纏枝蓮,在回紋方形開光內(nèi),一面繪的蘭石,一面繪有菊花、蟈蟈、彩色淡雅,畫意幽靜。器底施滿釉,青花篆書“咸豐辛亥仲春退思堂主人制“款識。“退思堂”款識是嘉慶、道光和咸豐時期睿親王自用的堂名,常見有署道光或咸豐紀年“睿邸退思堂”款識的器皿。
粉彩仕女蓋罐.器身通高28厘米,呈蓮子形;蓋如盔狀,有尖狀蓮子形頂紐.蓋與器口以下,肩部和足部以上,均繪紫地勾蓮紋,腹部以潔白瑩潤的白釉為地,所繪三星、仕女主題紋飾,人物神態(tài)生動傳神,十分精致.罐內(nèi)、蓋里及足內(nèi)均施以豆辨綠釉;其釉較厚,色調(diào)較嘉慶、道光時深重,并泛黑綠,這是咸豐和同治時期豆辨綠釉的典型色調(diào)。器底有紅彩楷書“大清咸豐年制”官窯款識。
粉彩長方形雙耳斗杯。敞口外撇如簠。器壁有對稱的環(huán)形耳式把手,四面斜直下行漸收,高足外撇?诓块L28厘米,寬14厘米,器高10厘米。胎質(zhì)細潔,釉白光潤。施彩淡雅,口部涂金,器底紅彩楷書“大清咸豐年制”款識,現(xiàn)藏于河南省省高度文管所。所繪粉彩連景畫面,為景德鎮(zhèn)清代“御窯廠”全圖,畫面從工匠擔挑瓷泥進入東轅門展開,依次對制坯成型。配制釉料、著釉繪畫、入窯燒制等御瓷燒制的各個工序過程,如此真實地反映到官窯瓷上,尚屬罕見,是幫助我們了解清代御窯廠制景圖,最早的見于雍正粉彩大魚缸,偶見以前嘉慶、道光時的民窯瓶、碗類亦有此圖案,但均不及這一官窯斗杯精細。
斗彩加粉彩纏枝蓮蓋碗。造型規(guī)整,敞口微撇,下部收斂,圈足。種形狀的蓋碗,胎薄體輕,釉面晶瑩;碗外壁繪有纏枝蓮花卉,以金彩勾描輪廓線,色彩淡雅,斗彩與粉彩并用,技法超俗,具有琺瑯的姣美效果,底部有紅彩楷書“大清咸豐年制”官窯款識。
咸豐瓷器造型與道光大體相同,笨拙的風貌有增無減,例如青花三友玉壺春瓶的的頸部明顯粗短,有的已經(jīng)成為晚清時的流行式樣,傳統(tǒng)的器物有起弦賞瓶。玉壺春瓶、杏圓貫耳帶瓶。葫蘆瓶、三蓮瓶、花觚、香爐、盒、花盆、缸、荷葉蓋罐、茶壺、盆、洗、杯、蓋碗、碗、盤竺。民窯器中各類餐具較多。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瓷器是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造。謝肇制在《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當時出現(xiàn)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產(chǎn)量最多所致。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
清代自嘉慶、道光之后,紋飾題材內(nèi)容日漸匱乏,咸豐時更趨平庸。紋飾布局松散,即使精細之作,其人物的神采及背景的層次均遠不及乾隆時期,民窯作品尤其如此。
云龍、團龍、云鳳、夔鳳、云鶴、八卦、七珍、佛杵、壽、八仙、十八羅漢、三友、仕女、嬰戲、二老圖、三星、佛像、十二生肖、花鳥、葡萄、菊花蟈蟈、蝴蝶採花、三呆、纏枝花、纏枝蓮、四季花、月季、蘭草、蓮花、桃花、博古、“喜”字、刻花把蓮等。
青花——色調(diào)比較穩(wěn)重一類,同于嘉慶、道光時有青花色;精細的器物呈色鮮艷;一般者為黑灰或淡青的藍色,多顯漂浮,釉面亦不夠平整。民窯更是如此。官窯常見器有起弦賞瓶、三友玉壺春瓶、纏枝蓮八寶花口樽、纏枝蓮紋斗、云龍大盤、三友盤等。
釉里紅——官、民窯器的器型都較厚笨,色澤均淺淡,極淡者似有似無;釉面呈波浪狀,見有小盤、盒、洗之類及加繪青花的云龍花口盤類。
三彩、五彩——色澤不及前時鮮艷,紅彩泛黑,黃綠彩同前。官窯器見有三彩或五彩的龍紋花盆、龍紋碗、月令花卉杯、小盤等。
斗彩——與道光時施彩風格相同,見有鴛鴦臥蓮小碗。
粉彩——官窯器物制作精細,加繪斗彩和描金者較精,底部與器里涂豆辨綠釉者,綠釉較前時色深。官窯器見有黃地青花粉彩開光四季花卉瓶、山水壽星雙耳瓶、紫地粉彩蓮花海棠花盆、採花及山水盆、十二生肖盒、仕女小雞盒、夔鳳大碗、佛花碗、黃地勾蓮盤、藍地博古瓶、藍地黃龍盤、八寶盤、碗與花卉杯等。民窯器中,日用的茶壺及盤、碗等各式餐具類尤為多見。
綠彩——有仿明代成化、弘治時的綠彩龍紋盤。此為清代的傳統(tǒng)作品。
金彩——色調(diào)不及乾隆葉鮮亮,與道光時大體相同,見有粉彩、斗彩、藍釉、冬青釉等描繪金彩紋飾的瓶、葫蘆、盒、洗等。
黃釉地綠花——與光時大體相同,見有官窯黃釉地綠花花鳥、纏枝蓮碗、盤等。
藍釉地黃花——與道光時大體相同,官窯盤、碗多以青花為地繪龍紋,再覆以黃彩;青花色泛灰,不甚鮮亮。
粉青釉——釉面色澤有晚清時的特征,淺淡明亮,有新制品之感,見有官窯粉青釉花觚和豆青釉團花碗等.
茄皮紫釉——青面粗澀無光。見有官窯茄皮紫釉暗龍碗,亦為歷朝的傳統(tǒng)作品。
仿官、哥釉——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粉青色調(diào)相同,釉面有開光與無片紋兩種。官窯仿官、哥釉的器型,有貫耳穿帶瓶和琮式瓶。
其它單色釉——其中的窯變釉大體同于前朝的制作,仍能變化出藍色,見有貫耳穿帶瓶、霽紅與霽藍釉變無大的變化,多是盤、碗類。
白釉——見有官窯刻款的暗龍或蓮紋的盤和碗類。蓮紋大盤寬沿收口,為刻意仿宣之器,但砂底刻咸豐官款,制作水平較高。
前朝類同于道光時期,后期粗松、笨重。琢器口沿處顯厚,腹壁較薄,質(zhì)疏不堅。圓器胎體亦欠堅致細密。
與道光時基本一樣,除個別細潤者外,稀薄的波浪釉面更為普遍。前朝釉色較白,后期白中泛青。
1.器型厚笨,胎體粗松,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時代特征。
2.粉彩器中較多地施加藕荷、紫彩及藍色,色彩鮮艷奪目。軋道工藝漸少使用,即使制作也很粗率。所施豆辨綠釉色,較前朝明顯加深。
3.繪人物圖案器,除少量精細品外,人物形形像大多生硬,尤其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這種特殊夸張的手法,是咸豐典型的時代特征;同治時亦受影響。
4.此時不署款的器物,較細的一類往往被劃入道光時期,較粗的混同于同治時期,如不細究則難斷代。
5.瓷器署款一反前時篆書的習慣,開始較多地運用楷書寫楷,字體以側(cè)峰寫出,類似于道光時的“慎德堂”款識、“退思堂”款,即有道光時的,也有咸豐時的。色釉器官款常暗刻于器底。
6.咸豐瓷器傳世較少,民國時多有仿制,其中所仿粉彩仕女嬰戲蓮子形蓋罐頗似真品。但仿器造型較咸豐更顯笨拙;釉面也更為松軟;紅彩,紅中泛黑;所飾黑彩如漆,但并不勻凈;款識書寫不流暢,字體不真品秀美。同治時期瓷器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