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鑒定
方法一:辨胎釉
胎色白中閃灰,胎質(zhì)干澀、空隙較多從 明 嘉 靖 起 瓷 器 胎 質(zhì) 已 遠 不 如 明代早、中期淘煉精細、致密潔白。萬歷官窯小件仍胎質(zhì)較細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質(zhì)已明顯見差,胎質(zhì)較細、空隙較多,并常見黑色雜質(zhì)。瓷釉方面,萬歷,在明代正統(tǒng)、景泰、天順時期肌幾乎沒有生產(chǎn)瓷器,在我國歷史上成為瓷器空白期。
時期瓷器釉子光潤肥厚,釉色泛青。
方法二:辨紋飾
紋飾線條如硬筆所繪萬歷時期瓷器紋飾采用雙線勾勒填色法,輪廓線條較硬,如用硬筆所繪,由于回青料暈散現(xiàn)象嚴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線外;這一時期器物紋飾畫風稚拙,如孩童所繪一般;紋飾已趨繁縟,畫面缺乏層次;人物、動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調(diào),嬰戲紋中的孩童頭大如斗;麒麟瑞獸老態(tài)龍鐘。
方法三:辨工藝
器物底足處理不十分規(guī)整萬歷時期瓷器上最為突出的的裝飾是鏤孔手法,這是以前不常用的工藝手法。鏤雕器中常見瓶、盒之類,鏤雕手法較率意,無精細之感。萬歷時期瓷器大器很多,多制作粗糙,時有夾扁現(xiàn)象;瓷器修胎不十分規(guī)整,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于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時工藝較粗糙,腹部可見明顯接胎痕;器物里釉可見白色絞絲紋;小件瓷器常見有各式盒子、筆桿、筆山、盤、碗、香薰、爐、蓮瓣形洗、燭臺、各式托座、執(zhí)壺、盆、壁瓶等,有的修胎較精細,有的則稍粗。盒類瓷器多變形,不平整;盤有塌底現(xiàn)象,底足處理不規(guī)整,器物底足可見粘砂現(xiàn)象;盤碗類器物底足足墻較窄,圈足較淺,微向內(nèi)收攏;底足的胎釉交接處多有一線橙黃之色,也稱火石紅,這是鑒定的一個依據(jù)。
方法四:辨款識
“萬”字體現(xiàn)了早晚兩期的風格明萬歷官窯年款多為六字楷書,四字楷書較少見。有青花和紫彩書寫款,也有刻劃款或在刻劃款的筆畫上填綠彩的。落款位置較復雜,常見于外底,另有內(nèi)底、外口沿、肩部等。青花燭臺則書于盛盤下。六字款的排列方式有六字雙行、三行、單排橫書、單行直書及旋環(huán)形等。款外有圍以雙圓圈或雙方框的,也有無邊欄的。有一種青花番蓮八吉祥紋高足碗,內(nèi)底心直書六字單行款,款外加雙方框,框外復加雙圓圈,此種款式較罕見,明代除萬歷朝外,唯宣德朝還有此款式。有些尊、洗的外底不施滿釉,而是僅在中心有一圓餅形釉罩住六字雙行青花款。萬歷官窯瓷器年款中的絕大多數(shù)為青花款,且早晚期特征鮮明,早期的青料與隆慶時相似,呈色濃艷,字體挺拔有力,中晚期則濃艷者少。萬歷款識字體頗近顏體,端莊工整,敦厚剛勁,筆力較硬,轉(zhuǎn)折處多頓挫,捺多偏長。早期字型較瘦,晚期趨肥。“大”字之撇、捺頓挫有力,“萬”字有“草頭”( 艸 )與“羊字頭”兩種寫法,體現(xiàn)了早晚兩期的風格。
方法五:辯造型
不同時代,生活習慣、風俗人情以及技術條件不同,構(gòu)成了不同的審美標準、,因此不同時代的陶瓷產(chǎn)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是瓷器文物鑒定的重要依據(jù)。對歷代瓷器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掌握器形發(fā)展的總趨勢。了解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細觀察,總結(jié)規(guī)律。因此,只要我們頭腦里有了準確的器形概念,善于體會各時代器形不同風貌,對那些貌似的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不致出現(xiàn)“失之千里”的現(xiàn)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產(chǎn)品。
方法六:辯彩料
瓷器上的釉彩,有的雖然采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后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xiàn)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準確地再現(xiàn)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fā)現(xiàn)人工留下的痕跡,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