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瓷器,又稱“瓷胎畫琺瑯”,是在康熙晚期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創(chuàng)燒的一種新品種瓷器。
雍正是一位審美情趣偏重清新雅致的帝王,他將自己的追求融入宮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對常用的宮廷器皿在裝飾紋樣上倡導(dǎo)“內(nèi)廷恭造式樣”,要求宮廷文物必須與宮外生產(chǎn)的“外造之氣”有所區(qū)別,親自下達“秀雅”、“細致”的御旨。特別指定唐岱、戴恒、賀金昆、湯振基和郎世寧等宮廷畫家為畫琺瑯器制作稿樣。而前朝所制的琺瑯彩瓷主要采用的是色彩單一,品種不多的進口琺瑯料,無法滿足皇帝要求。為此造辦處的工匠們不得不開始了國產(chǎn)原料的試制。在雍正六年,宮中自制彩料獲得成功,多種淡雅的色彩,為雍正琺瑯彩多姿的紋飾提供了豐富的色彩。
制作琺瑯彩瓷器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鎮(zhèn)御窯廠專供,這里不能不提到唐英,他于雍正六年起擔(dān)任御窯廠的督陶官。正是由于他的督窯有功,御窯廠才能燒制出造型完美、白潤堅質(zhì)的薄胎瓷,為琺瑯彩瓷器的制作提供了首要條件。白瓷胎運到宮廷后,因為雍正帝喜歡水墨畫及設(shè)色山水,要求把“院畫”復(fù)制到琺瑯瓷器上,有如國畫,“勾、畫、皴、染”各種作畫技法都要運用,使得紋案活潑,主體感強。且在畫面上增加了詩文、書法和印章,形成了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的中國畫形式,最后入炭爐經(jīng)600℃爐火焙燒而成。
雍正朝的琺瑯彩不惜工本,名手彩繪,名工燒制,一件琺瑯彩瓷器燒制成功往往要經(jīng)歷數(shù)月時間。由于瓷胎太薄,在二次燒制時極易破裂,這些因素都造成了琺瑯彩瓷器的數(shù)量極為有限。
不得不承認,還沒有哪一個朝代的琺瑯彩瓷器如雍正朝的那般典雅秀麗,以瓷胎為畫絹,布局章法沿襲了中國畫融詩、書、畫、印于一體的傳統(tǒng)。我們可以用《陶雅》中的語句來評價雍正朝琺瑯彩瓷器:“質(zhì)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絕也;薄如卵幕,口噓之欲飛,二絕也;以極精之顯微鏡窺之,花有露光,鮮艷纖麗,蝶有茸毛,且頸項豎起,三絕也;小品而題極精之楷篆各款,細如蠅頭,四絕也。”我們看到的這件合家歡琺瑯彩賞瓶,正是這“四絕”的完美體現(xiàn)!
雍正琺瑯彩瓷器,無論是滿飾紋樣還是裝飾有詩、書、畫、印四種元素的組群,無不美輪美奐,展現(xiàn)出獨特的帝王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