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裝飾彩品種之一,是以黑色為主,兼用礬紅、本金等彩料在瓷器上描繪圖案,經彩爐烘烤而成。墨彩為五彩、琺瑯彩、粉彩瓷器中常見色彩之一。濃黑如墨的彩料或深或淺、或濃或淡的與如雪的白釉相互映襯,頗有傳統(tǒng)的水墨畫效果,因此又有“彩水墨畫”之美稱。
墨彩瓷的燒制方法是在燒成白中泛青的次優(yōu)上繪畫上水墨彩,然后經低溫燒成。墨彩以水墨彩繪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藍粉、淡黃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畫面上所施加的粉彩面并不大,僅起到點綴的作用,這種畫面處理方法以雍正時期最為突出。而現(xiàn)代墨彩瓷中寶瓷林的器物仍然保持著這個傳統(tǒng)。
墨彩始見于清朝康熙中期,流行于雍正、乾隆朝并一直延續(xù)直清末、民國時期?滴鯐r的墨彩色澤濃重,彩釉配制純凈,上涂一層玻璃白,燒就的墨彩漆黑瑩亮;有以綠彩為底者,更為瑩亮濃郁。其制品白釉地多微閃青色,紋飾多以花鳥為主,畫風深受同時代畫家的影響。到雍正、乾隆年間。墨彩多用國產料仿燒水墨琺瑯效果的瓷器,猶如白紙作畫,濃淡相宜,潔凈素雅。清末、民國時期亦多有仿造,但不及康、雍、乾時制品精美。
墨彩最早是運用在明代的五彩瓷器上,主要用來勾繪紋飾輪廓線,到清代雍正時期創(chuàng)燒成墨彩瓷畫。雍正墨彩頗負盛名,最常見的造型是筆筒,其次有尊、蓋碗、套杯、盤等。紋飾方面以山水人物為主,畫面猶如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畫。上海博物館藏的墨彩山水圖筆筒(圖一),為清代雍正的典型器。器身墨彩畫的是和諧寧靜、舒適安閑的山村景色,此圖構思巧妙,墨彩有濃有淡,景致有近有遠,畫面清新秀潤。類似這樣的墨彩瓷器國內外都有收藏。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藏一件以木紋釉為地開光墨彩山水人物筆筒(圖二),器內及外壁上下邊緣施以木紋理的彩釉,外壁中部通繪墨彩繪畫,為一幅張果老騎驢的神話故事圖。其畫面以墨彩為主,綴點天藍、淺粉、淺黃、淡綠等色,非常精美,是件難得的佳作。器底有雍正年制款,屬官窯制品。
原清宮舊藏中有墨彩與粉彩組合裝飾的長方筆筒,非常精美。筆筒從前后兩面分別繪墨彩山間會友及墨彩人物騎驢進山圖,兩幅墨彩畫重巒疊嶂,樹木成林,人物形象生動,表現(xiàn)出作畫者有很深的繪畫功力,以墨彩為主,藍、白、赭作點綴,畫面清淡優(yōu)雅。此筆筒無款識,但不失雍正官窯的品味。另有墨彩鄉(xiāng)村景色蓋碗,碗蓋及碗身均繪山間的小村,有山有樹及人物和茅草屋,碗蓋頂及底均用紅彩繪一蝙蝠。這兩件墨彩瓷器,色彩濃淡有序,繪畫技巧水平較高,結合造型與胎釉應是雍正時期官搭民燒的好作品。
民窯墨彩洗口大尊為雍正典型器,在民間及博物館中均有收藏。如上海文物商店的墨彩人物洗口尊,此尊上下布滿墨彩人物紋飾,有老者有幼童,是表現(xiàn)福祿壽的人物畫,畫面以黑色為主,人物的面部、手部及衣褶用淡淡的礬紅勾勒及暈染,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圖中的博古有香爐、花瓶作陪襯。此器從造型、用彩及繪畫均屬雍正時代的藝術風格。沙底無釉,有旋紋,無款識,為典型民窯產品。
乾隆時期的此期墨彩的獨立品很少,墨彩主要用來勾勒粉彩、五彩器物的紋飾線,或繪器物的局部紋飾,或墨書詩句。值得提出的是乾隆時期督陶官唐英自書、自畫、自制的一些小型墨彩文具,如仿官釉墨彩行書詩句水丞、仿官汝墨彩行書詩句筆筒(圖三)、白地墨彩四體書筆筒、白地墨彩行書筆筒、白地墨彩篆書壽字筆筒(圖四)等。更精巧的是石紋釉為地連方開光墨彩山水人物詩句小筆筒,器形特殊,由兩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筆筒相套在一起,小筆筒跨在大筆筒的一側,器外邊角繪墨彩石紋花釉,共有四個開光,兩個開光內墨書詩句,另兩個開光為墨彩竹石圖及山水人物。據(jù)詩文瓷器為乾隆八年唐英親筆寫畫的。
香港暫得樓捐贈香港中文大學一件“蝸寄唐英”款墨彩云龍詩句小筆筒,筆筒外壁一條墨龍,仿佛從云海中躍出,墨彩濃重,又渲染一點淡淡的赭色,在筆墨上表現(xiàn)得酣暢淋漓。以上幾件唐英自制的墨彩文具都用紅彩署有唐英的別號,如“榷陶使者唐英制”、“蝸寄居士”、“陶鑄”、“甄陶”、“俊公氏”。除這些款識外,可考的唐英別號還有“雋公”、“叔子”、“蝸寄老人”、“沐齋居士”、“陶人”、“陶成堂”、“古柏堂”、“古泉堂”等,都是唐英使用過的款識,對研究唐英的作品有重要參考價值。
2015大型法國羅浮宮展覽征集中,現(xiàn)在全面向全國(包括香港,澳門及海外)征集中,瓷器專場,玉器專場,字畫專場,雜項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