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型"的提出源于現(xiàn)藏英國的"至正十一年銘青花繪云龍紋象耳瓶"的研究。理論上并無異議,但實際上往往擴大了"至正型"的范圍。
元代至正時期起于1341年,止于1368年,共28年,但實際上自至正十一年,包括江西景德鎮(zhèn)的長江以南廣大地區(qū)爆發(fā)了"民人盡亂,巾衣皆絳絳,赤幟 蔽野"的元末農民戰(zhàn)爭。此時景德鎮(zhèn)燒制的任何瓷器,無法順利地走昌江,穿鄱陽湖,經長江入京杭大運河,前往元大都了。所以,許多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山西、北 京等地發(fā)現(xiàn)的元代青花瓷器的完整器和殘損器應為至正十一年以前流散到這一地區(qū)的元代青花瓷器,把這它們定為"至正型"更為科學。而此時的景德鎮(zhèn)不可能不在 燒包括青花瓷器在內的瓷器,它既要為填補權力真空的農民起義軍服務,又要滿足廣大民眾的使用需要,還能繼續(xù)在混亂中擴大出口貿易。此時的青花瓷器至少沒有 停頓下來,現(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遍布江南廣大地區(qū)帶有元代青花瓷器特征的青花瓷器,既有至正十一年以前燒制的"至正型",也有至正十一年以后至洪武元年燒制的瓷 器,但準確分別起來、難度很大。
"至正十一年銘青花繪云龍紋家耳瓶"的出現(xiàn),為我們更多、更廣的認識元青花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其 一,元代民窯青花瓷器燒制的如此精美,官窯青花瓷器的精美程度可想而知,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點可以得到印證。其二,至正埋藏燒制的青花瓷器并不是元代瓷 器發(fā)展的頂峰。其三,鈷青料的獲得及使用比較普遍,成本不會很高,窯場自身的擁有量及來源有 一定的保障。其四,至正十一年時,元代官府對窯場的控制已經十分微弱,或者已失去控制,景德鎮(zhèn)周邊地區(qū)的中下層平民可以自由的訂燒青花瓷器,并且在瓷器上 繪制元代統(tǒng)治階級禁用的龍紋、鸞鳳紋等紋飾。其五,如此精美的青花瓷器由民窯燒造,說明當時有一定數量的民間窯場已掌握了青花瓷器燒制技術,并有相當數量 的青花瓷器成為商品進行流通,結合有確切紀年可考的元代青花瓷器分布在景德鎮(zhèn)周邊數百公里以內的范圍里,可以認為,至正時期的官窯和民窯青花瓷器燒制技術 十分成熟。
"至正十一年銘青花繪云龍紋象耳瓶"上銘文告訴我們,這是一件供當時人們供奉用的祭器,并歷經 600余年而未損的傳世品,在這 600年間,有多少人看過它、摸過它,甚至把它販賣出祖國的人都沒有認識到這是一件元代青花瓷器,由此可見幾百年來人們對元青花的漠視、蒙昧,從明初對青 花瓷器"俗甚"的評價,到民國時期言必永宣青花、成化斗彩的賞評,一方面說明了當時人們認識的膚淺,另一方面說明了元代青花瓷器的燒制和遺存數量較少。更 說明了缺乏一個對古代陶瓷認識的科學態(tài)度。
元代青花瓷器遺存的數量雖少,但出自至正時期的不止一件,江西九江博物館征集到一件至正十一年青花繪纏枝菊紋三足連座爐,爐體造型隨意,青花呈色蘭艷,帶鐵銹斑,紋飾畫法自然劃率,為當時中下層平民隨葬之冥器。
兩件至正時期燒制青花瓷器的對比,讓我們看到了"至正型"青花瓷器的多種面貌。這種面貌是根據不同需要而燒制的,至正十一年以后燒制的青花瓷器是什么 樣?至正十一年以前燒制的青花瓷器是什么樣?至正十一年同期又燒過幾種水平的青花瓷器,目前無法得知,所以,把"至正十-年銘青花繪云龍紋象耳瓶"為基 準,劃定"至正型"青花瓷器是不全面,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