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網(wǎng)興旗下網(wǎng)站: 中華陶瓷網(wǎng)  中國瓷都德化網(wǎng)  德化陶瓷商城  網(wǎng)興網(wǎng)絡(luò)
網(wǎng)絡(luò)興瓷,陶瓷行業(yè)第一門戶
資訊 企業(yè) 產(chǎn)品 供應(yīng) 求購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頁 展會 人才 商城 圖庫 電子雜志 陶瓷技術(shù) 行業(yè)百科 營銷管理 企業(yè)家俱樂部 論壇
頻道首頁  陶瓷歷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識
陶瓷藝術(shù)  陶瓷院校  古瓷欣賞  陶瓷拍賣  陶瓷古窯  陶瓷常識 產(chǎn)區(qū)特色: 德化  景德鎮(zhèn)  醴陵  潮州
信息內(nèi)容
   
 您的位置: 首頁>陶瓷文化>>陶瓷常識>>|
漲知識 | 原來中國瓷器瓶子有這么多種

發(fā)布:2015-6-15 11:10:03  來源: 搜狐網(wǎng) [字體: ]

  瓶子,是人類文明史上出現(xiàn)的一種很有代表性的器物,隨著文明和物質(zhì)水平的進(jìn)步,瓶子也漸漸從實用性向兼具實用性和藝術(shù)性轉(zhuǎn)變。

  在陶瓷的造型中,瓶子是一個很大的門類,各式各樣的瓶子,造型繁多,令人驚嘆。今天我們就選擇了部分常見造型的瓶子,和大家一起欣賞和解讀。

  蟠龍瓶

  初為明器。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于宋、元明各代。后來,蟠龍裝飾也常見于各式瓶型中,也將這種瓶型稱為“蟠龍瓶”。

  

  南宋龍泉窯蟠龍瓶溫州博物館

  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jié)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制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制,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北宋龍泉窯青瓷多管瓶國立故宮博物院

  梅瓶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jīng)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并且出現(xiàn)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zhèn)青花梅瓶最為精湛。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xì)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xì)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guān)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系有一對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書“清沽美酒”,一書“醉鄉(xiāng)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無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yōu)美。

  

  元霽藍(lán)釉白龍紋梅瓶揚州博物館

  花口瓶

  細(xì)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鎮(zhèn)、磁州窯、耀州窯均有燒造,明清亦仿制。

  

  西夏白瓷花口瓶內(nèi)蒙古博物館

  琮式瓶

  仿周代禮器玉琮燒制。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chuàng)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制。

  

  南宋官窯琮式瓶國立故宮博物院

  

  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瓶故宮博物院

  

  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國立故宮博物院

  玉壺春瓶

  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xì)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xì),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nèi)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zhèn)均有燒造。歷經(jīng)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xiàn)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品種有青花、釉里紅、五彩、斗彩、粉彩等。

  

  金榆次窯玉壺春瓶國家博物館

  

  清乾隆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天津博物館

  寶月瓶

  清代的一種瓷器造型,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cè)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名。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zhèn)窯常見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燒制,后停燒。乾隆時又有燒制,多為青花。

  

  清乾隆青花八寶紋雙耳寶月瓶故宮博物院

  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chuàng)燒于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zhèn)窯,多見青花,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后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除了傳統(tǒng)的青花品種外,五彩、粉彩等彩繪天球瓶出現(xiàn)。

  

  明永東青花穿蓮龍紋天球瓶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粉彩蟠桃紋天球瓶國立故宮博物院

  象腿瓶

  又名一統(tǒng)瓶,清代創(chuàng)燒的一種瓷器造型。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身如直筒狀,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因“筒”與“統(tǒng)”諧音,有“大清天下一統(tǒng)”的寓意。多見于清初順治、康熙兩朝,品種有青花、五彩。

  

  清順治青花三友一統(tǒng)瓶故宮博物院

  膽式瓶

  瓶的一種式樣。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zhèn)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葫蘆,故名。南宋龍泉窯創(chuàng)制,元、明景德鎮(zhèn)窯多見,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圓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種有青花、五彩、白釉、黃釉等,有的書“大吉”二字。

  

  北宋汝窯青瓷膽瓶國立故宮博物院

  橄欖瓶

  撇口,短頸,肩、頸部內(nèi)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窯創(chuàng)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清雍正官窯粉彩蝠桃橄欖瓶上海博物館

  鳳尾瓶

  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制,產(chǎn)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清康熙青花花卉鳳尾尊故宮博物院

  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仿自漢代青銅蒜頭壺,長頸,削肩,圓腹,圈足,瓶口似蒜頭而得名。瓷制蒜頭瓶始燒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鎮(zhèn)窯制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lán)描金等。明清景德鎮(zhèn)窯蒜頭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藍(lán)釉、醬釉等各種單色釉品種。明嘉靖蒜頭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裝飾。明成化蒜頭瓶,僅口部作花瓣狀,耳為隨意堆塑。明正德蒜頭瓶,在瓶腹上設(shè)出戟。明萬歷蒜頭瓶,趨于簡化,口部已無蒜頭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為多見。清代蒜頭瓶的器形趨于輕盈秀美。

  

  清乾隆琺瑯彩纏枝花卉蒜頭瓶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青花蒜頭瓶故宮博物院

  棒槌瓶

  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xì)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xì)腹者,器形秀麗。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F(xiàn)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制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宋汝窯紙槌瓶國立故宮博物院

  

  康熙灑藍(lán)釉描金花鳥棒槌瓶釣魚臺國賓館

  

  清康熙景德鎮(zhèn)窯黃地三彩戲圖方棒槌瓶法國吉美國立亞州藝術(shù)博物館

  油錘瓶

  小口,細(xì)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清康熙紅彩描金開光走獸花鳥紋油錘瓶故宮博物院

  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nèi)凹,器身細(xì)長,形似柳葉,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chǎn)品。

  

  清雍正淡黃釉柳葉瓶故宮博物院

  藏草瓶

  小口,直頸,頸中間凸出,鼓腹,腹一側(cè)有流,腹下承以喇叭形足,造型奇特。清代雍正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制,系宮廷用器,乾隆以后不見。

  

  清乾隆官窯礬紅彩藏草瓶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黃地粉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zhuǎn)心瓶故宮博物院

  轉(zhuǎn)心瓶

  在一個鏤孔瓶內(nèi),套裝一個可以轉(zhuǎn)動的內(nèi)瓶,上繪各種紋樣,撥動上瓶瓶口,轉(zhuǎn)動內(nèi)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故稱轉(zhuǎn)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制,多為官窯器。

  

  清乾隆粉彩暗八仙紋雙耳轉(zhuǎn)心瓶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黃地青花纏枝花紋轉(zhuǎn)心瓶故宮博物院

  凈瓶

  凈瓶(梵名kalasa),指以陶或金屬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或澡瓶!肚智а塾^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以其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北宋定窯白釉刻花蓮瓣紋龍首凈瓶定州市博物館

  

  北宋定窯白釉龍首凈瓶浙江博物館

  盤口瓶

  因瓶口為盤狀而得名。一般為細(xì)長頸、溜肩、圓腹、圈足。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xì)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宋龍泉窯青釉盤口瓶故宮博物院

  

  南北朝青釉六系盤口瓶故宮博物院

  穿帶瓶

  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長鼓腹,腹部有一對環(huán)耳,流行于宋、遼、金、元、明、清各代,白釉、黃釉、白釉綠彩制品比較常見,是古陶瓷瓶式,因為瓶的兩側(cè)有穿帶或繩索的環(huán)耳溝漕而得名。

  

  遼綠釉穿帶瓶內(nèi)蒙古博物館

  

  唐黃釉盤口穿帶瓶內(nèi)蒙古博物館

  瓜棱瓶

  宋瓷中常見的瓶式之一。特點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棱式的形體。南北瓷窯均有燒制,以景德鎮(zhèn)制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頸,長圓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體秀麗靈巧。

  

  八棱凈水秘色瓷瓜棱瓶法門寺博物館

  貫耳瓶

  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cè)對稱帖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清代亦有仿制。

  

  南宋官窯青瓷貫耳瓶國家博物館

  萊菔瓶

  萊菔即蘿卜,故又名“蘿卜尊”,清康熙朝獨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細(xì)長頸下飾雙弦紋、豐肩、長腹下斂、假圈足,足脊窄細(xì)若蘿卜。

  

  清康熙豇豆紅釉萊菔瓶故宮博物院

  荸薺瓶

  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粗長頸,扁圓腹,狀如荸薺而名。清代康熙年首創(chuàng),雍正官窯多有燒造,且形制規(guī)范。該器型直口長頸,扁圓腹,外侈圈足,器形規(guī)正,削足考究,足端露胎,胎質(zhì)潔白細(xì)膩。平坦底。

  

  清乾隆茶葉末釉荸薺瓶國立故宮博物院《古董免費評估咨詢鑒定》微信;164391447 電話;18217682770

上一頁 [1] 下一頁
共有  條網(wǎng)友評論 【發(fā)表評論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dá)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fēng)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國瓷都
·宜興
·德化——中國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鎮(zhèn)——千年瓷都
·佛山——南國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關(guān)于我們  產(chǎn)品服務(wù)  幫助中心  法律聲明  誠聘英才  網(wǎng)站導(dǎo)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wù){(diào)用  聯(lián)系我們  訪客留言
運營商:網(wǎng)興網(wǎng)絡(luò)科技 版權(quán)所有 (C) 2007-2008 中華陶瓷網(wǎng) Ctaoci.com Cceram.com
電子郵件:service#ctaoci.com 聯(lián)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園科技大樓二樓 郵政編號:362500 閩ICP備05012475號
電話:0595-23555005 傳真:0595-23593359 廣告熱線: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