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是唐宋時期一座能生產(chǎn)眾多產(chǎn)品的綜合性民間窯場,歷史悠久,創(chuàng)燒于唐代,發(fā)展于北宋,極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漸衰弱,延燒時間約五百年。
南宋,吉州窯剪紙紋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宋,釉上彩繪花卉紋盞,江西省博物館藏.
南宋,釉上彩繪如意云紋盞,1975年永和窯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南宋,釉下彩繪花卉紋長頸罐,星子縣宋墓出土,星子縣文物管理所藏.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藏吉州窯之木葉天目碗。
千變?nèi)f化吉州窯
吉州窯由于無法改變瓷土中含砂量大的事實,形成了重釉輕胎的生產(chǎn)習(xí)慣,在坯胎制作上較為草率,刻意追求釉色變化,博采眾長,豐富多變,各地窯場主要瓷品的釉色在這里幾乎都有生產(chǎn),既有南方窯系流行的黑釉、黃釉、青白釉,又燒造北方窯系常見的乳白釉、褐釉、綠釉和琉璃器,以黑釉為大宗,在同時期各窯場中釉色最為豐富。各種釉色瓷器燒造的大致情況是:唐、五代主要燒造醬褐、青灰釉和乳白釉瓷;北宋時,醬褐、青灰釉瓷停燒,乳白釉瓷質(zhì)量有了明顯提高,新創(chuàng)黑釉瓷,并成為宋、元時期瓷器的主要品種;南宋時,新創(chuàng)釉下彩繪瓷,醬釉瓷。
黑釉瓷又稱“天目瓷”,是吉州窯最有名、最具代表性,也是產(chǎn)量最大、品種最豐富、裝飾工藝最具地方特色的產(chǎn)品,創(chuàng)燒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并延續(xù)到元代,是順應(yīng)宋人斗茶風(fēng)習(xí)而產(chǎn)生的。吉州窯黑釉因含鐵量比其他窯口低,而鈦、鉀、鈣、鎂的含量相對要高,故燒成后,釉質(zhì)肥厚瑩潤,黑色深沉柔和,仔細觀察,可見黑中泛褐、泛紫、泛紅,純黑者少,釉薄處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器型有罐、瓶、壺、碗、盞、碟、缽、盆、粉盒、爐等。
乳白釉瓷是吉州窯生產(chǎn)時間最長的一種產(chǎn)品,從晚唐五代創(chuàng)燒,一直延續(xù)到元代,胎質(zhì)灰白,釉色白中泛青黃,薄釉不及底,底足切削較粗糙,底有平底、寬圈足和窄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達2厘米以上,裝飾以印花為主,器型有碗、罐、壺、缽、盞等,以各式碗為大宗,均系日用粗瓷。
宋,釉上彩繪花卉紋盞,1980年永和窯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南宋,釉下彩繪花卉紋蓋罐,1980年永和窯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南宋,釉下彩繪蘭草紋瓶,江西省博物館藏.
吉州窯滿天星紋瓷瓶,2010年南京雨花臺區(qū)石子崗宋墓出土。胎色淺灰,通體黑釉,黑釉地上排列規(guī)整的白色星點紋,色澤黑白分明而無暈散,宛若夜空下閃爍的點點繁星,堪稱吉州窯中的精品。
南宋,黑釉玳瑁紋長頸罐,1975年永和窯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宋,黑釉虎皮紋盞,江西省博物館藏.
南宋,黑釉剔花折枝梅紋梅瓶,江西省博物館.
南宋,黑釉剔花折枝梅紋長頸瓶,1972年永和窯址出土,江西博物館.
宋,黑釉鬲式爐,1980年永和窯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吉州窯還生產(chǎn)一定數(shù)量的綠釉瓷,以銅為著色劑,含有少量錫,釉面光潤,呈色純綠,釉色有深綠、黃綠、淡綠等;主要器型有枕、盆、碗、盞、碟、瓶、壺、爐、器蓋等生活用品和筒瓦、鴟吻一類建筑構(gòu)件,以各式枕為大宗;裝飾手法上,盤、碗等以印花為主,枕則以刻劃與印花相結(jié)合,塔則雕塑成型。
吉州窯綠釉瓷,有確切紀年的是1986年安徽省黃山市新年鄉(xiāng)三保村北宋宣和三年(1121)沈格夫婦合葬墓出土的兩件八角形綠釉枕,米黃色胎,其中一件枕面飾荷花紋,底部有“真郭家枕”戳記,另一件枕面飾蕉葉紋。綠釉瓷胎質(zhì)較其他釉色瓷更白,但由于燒成溫度較低,胎體瓷化程度低,胎質(zhì)更顯粗松,釉色瑩亮,個別器物有剝釉現(xiàn)象;紋飾以釉下刻花、印花裝飾居多,常見紋樣有弦紋、蕉葉紋、圓圈紋、纏枝牡丹紋、水波紋等,風(fēng)格簡練直率;器型有缽、枕、爐、建筑構(gòu)件等,以枕為大宗。
南宋,綠釉“劉家印號”款蕉葉紋如意形枕,1982年吉水縣南宋張宣義墓出土,豐城市博物館藏.
南宋,綠釉蕉葉紋如意形枕,1980年永和窯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北宋,吉州窯綠釉獅蓋香薰,1964年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出土。通高32厘米,口徑12.2厘米,底徑12.3厘米。上半部蓋塑成蹲踞的獅子,獅側(cè)目昂首,尾巴上翹,蹲在蓮蓬果上,獅頸部掛有三個鈴鐺,前足踏彩球,姿態(tài)雄健,生動活潑。下部臺基塑成一蓮花須彌座。蓮瓣有的特意不施釉,露出黃白色胎,別有韻味,綠釉肥厚光潤,造型和裝飾頗具匠心,安徽省博物館藏。
從工藝特征斷年代
在施釉方面,吉州窯除木葉紋和剪紙貼花等工藝精致的瓷器外,一般釉層薄,器外壁施釉不及底,少見流釉現(xiàn)象,琢器釉層較薄,器內(nèi)壁多不施釉。北宋及北宋以前,為了防止粘釉,器物均施半截釉;南宋時期,使用窯錢(墊圈)來保持疊燒器物之間的間隙,有效地防止了粘釉,這樣器物外壁只露少許胎,即通常所說的釉不及底;南宋中后期,隨著工藝水平的提高,窯錢趨薄,使得器物內(nèi)外壁滿釉,僅圈足內(nèi)露胎。因釉料稀,施釉薄,黑釉瓷口沿往往顯現(xiàn)淡淡的黃線圈,受釉冷卻快慢的溫差影響,幾乎所有的黑釉窯變瓷的釉面在放大鏡下均可看到不規(guī)則的冰裂紋和許多缺釉毛孔,顯得粗糙干澀。但置入水中后,水分會迅速填滿釉層表面的毛孔,釉面就會顯得渾然一體、晶瑩剔透。
從釉面特征看新老
老瓷使用天然礦物釉料,釉色自然古樸,加之年深歲久,多有使用磨損痕跡,即使釉色極好的出土老瓷,器表泛光亦顯柔和。仿品的釉料多為化學(xué)原料勾兌,燒成后釉面光亮勻稱,盡管采用酸堿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過蝕法,仍缺乏歲月侵蝕和使用磨損,顯得扎眼。
南宋,黑釉剪紙貼花鳳蝶朶梅紋盞,江西省博物館藏。
南宋,黑釉剪紙貼花福壽康寧紋盞,1980年永和窯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宋,黑釉窯變紋盞,1980年永和窯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nèi)容方法一:請點擊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發(fā)送給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們的資訊,請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賬號并關(guān)注我們---------古董文物鑒定、拍賣、交易、征集(香港、大陸歐美等全球拍賣)金牌藝術(shù)品經(jīng)紀人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郵箱:2833932996@qq.com本站微信公眾平臺歡迎您的關(guān)注
傳承中華文化,開發(fā)歷史價值微信訂閱號:wxgzh0501名稱:馬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