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chǎn)生于東漢時期,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藝發(fā)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的基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qū)以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中國瓷器的發(fā)源地。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chǎn)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zhì)致密、經(jīng)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fā)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chǎn)量的不斷提高,為后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在我國浩瀚篇長的瓷史中,各朝各代對瓷器燒造工藝有著不盡相同的特點,卻又在此基本上一脈相承,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形成如今燦爛如花的中國瓷器文化歷史。
元代瓷器明顯具有草原民族的獨特風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新創(chuàng)燒了許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類型,并盛行大量燒造的青花瓷,大多數(shù)就是提供外銷到中東眾多伊斯蘭國家。在創(chuàng)燒眾多新品種時,并繼承和發(fā)展了宋代的鈞窯和龍泉窯,釉色肥厚圓潤,器形圓壯,很多地方都有明顯吸收漢文化特點。元釉里紅是元代漢族傳統(tǒng)瓷器燒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品種,是陶瓷裝飾歷史上重要發(fā)明之一。元代八方龍紋釉里紅拔白梅瓶它為釉下銅紅彩繪、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燒成難度大,氛圍特殊性強,應該說元釉里紅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次偉大創(chuàng)新,流傳至今的元代釉里紅瓷器也很少,可見它的歷史性、藝術性、珍貴性,堪稱漢民族陶瓷藝術的瑰寶。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fā)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發(fā)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斗彩。
“青花”是指用含氧化鈷的青料在瓷胎上繪畫紋飾,然后罩上透明釉,在1200℃以上的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呈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釉里紅”是指以含氧化銅的彩料在瓷胎上繪畫紋飾,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入窯在800℃高溫下燒成的釉下呈現(xiàn)紅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青花釉里紅”是指在瓷胎上以青花和釉里紅兩種料,分別繪畫紋飾的不同部分,再罩上透明釉,后入窯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開光”是指在瓷器上構成圓形、長方形、菱形、扇形等外框,在其內(nèi)繪畫,謂“開光”。其具體做法是在成型器物表面,貼上圓形或方形的濕紙,施色釉后把紙揭去,在沒有釉的空白處,以色料繪花紋或貼花,干燥后即行吹釉或以其他方法施釉,高溫燒成。
“青花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鎮(zhèn)燒瓷中最難燒造的品種,也是最為精美的作品。其燒造的難度主要在于溫度與火候的把握:800℃,表現(xiàn)釉里紅的成色的氧化銅開始流動和揮發(fā),而燒造青花呈色的氧化鈷卻仍需要提高400℃,所以要同時保證青花和釉里紅的成色,釉料中銅的含量的精準度、溫度和時間長短的把握及放置窯位的選擇等等,都極為苛刻,故窯工們常說:十能出一者,可謂佳矣。
此件青花釉里紅開光貼花蓋罐的驚人之處,就在于古代窯工們把“青花”、“釉里紅”和“開光”,三個關鍵詞語所代表的陶瓷燒造的最高難技藝,成功地融合并疊加在她們的身體里,融合出了元青花中最美的“奇葩”!此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雙圈足。胎質(zhì)細膩,青花色彩濃艷,釉里紅略暗。罐體采用繪畫、堆貼等多種裝飾技法,具有較高的工藝水準,罐形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繪、塑、貼等多種技法。青花、釉里紅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同時,保存完好,極具收藏與投資價值!
“誰都想購買到齊白石、張大千的畫,誰都想珍藏一枚乾隆的玉璽,但這些“老精品”只會越來越少,而且其拍賣的天價,更不是一般藏家可以問津和考慮的。”百鴻市場部江總最后指出,在藝術品收藏的領域中,隨著古代藝術品可收藏數(shù)量的逐漸減少,近現(xiàn)代藝術品收藏已經(jīng)成為了多數(shù)收藏家收藏的重點之一。隨著生產(chǎn)技術的不斷超越發(fā)展,近現(xiàn)代藝術品無論從欣賞價值、制作工藝方面都在超越古代藝術品,并將逐漸成為未來藝術品收藏市場中的主力軍,而這件精品青花釉里紅開光花卉紋罐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tel:18121434528
主編微信:zhang136251
郵 箱:729602855@qq.com(古董 鑒定、評估、代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