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V&A博物館當代陶瓷展室,藏有歐洲、亞洲及北美洲的當代陶瓷作品。
可想象的,說明這些藝術家善于思考,不僅僅是從思想觀念上跟上了時代步伐,同時在材料處理技術的把握上也迅速提高,使他們的作品可以立足于國際平臺。
在這些變化背后,是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三十年前,還得借助別人的材料和燒窯技術程序,要談個人的風格、技術、技巧,無從談起。現在,藝術家有經濟投入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和工作設備,這樣才有可能看到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材料,自由和個性地表現自己的思想。
藝術評論:發(fā)展三十年至今,中國當代陶藝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水平上與歐美、日本等藝術家相比,是什么狀態(tài),是否有差距?
呂品昌:差距肯定是有的,但要看如何比?一個是我們真正優(yōu)秀的藝術家群體還不是很大,最重要的差距在于藝術家的自覺意識還不夠,還不能夠對一個技術或者個人風格做足夠深入透徹的探索。西方藝術家的手頭的技術造型能力、基礎還真不如我們,但是他們有很好的深度精神或者說態(tài)度,他們對技術或者語言或者風格,會用這一生去努力研究,做得非常深入到位,這種有技術深度的研究作品,就很容易打動我。我們的藝術家可能還缺少非常深入的探索和鉆研精神,尤其是在對自身的個人風格和思想的把握和延續(xù)性上都很缺少。但是,我一直相信中國藝術家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能夠扎扎實實耕耘,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研究技術和材料、研究工藝真切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述出來,就可以了,這一定會非常不錯的。
對手工藝的關懷應是公平、沒有歧見的
藝術評論:中國陶瓷藝術教育集中在專業(yè)學校,國外的情況與我們有什么不同?
呂品昌:有一定的區(qū)別,西方很早就重視陶瓷藝術,他們認為泥土是最容易得到、最容易親近的材料,所以特別強調體驗和手工感受,他們在小學、中學、大學都有課程,教育是非常普及的,慢慢積累下來,在很多大學都有陶藝專業(yè)、陶藝系,可能會比中國陶瓷藝術教育方面更穩(wěn)定、更長久。他們對待藝術的這些門類沒有歧見,對于泥土、陶瓷工藝不排斥。但是在中國,很長時間內對陶瓷藝人是排斥的,覺得這是手工藝、工藝品,尤其陶瓷,被認為是瓶瓶罐罐,是生活用品的一種材料,一般不作為當代藝術的表現媒介來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認為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才是中國藝術的正統(tǒng)。陶瓷、工藝美術一般都是被忽略和小視的。這種情形在西方不是沒有,但情形不同。西方對手工藝的關懷是公平的,所以他們在發(fā)展陶瓷藝術這塊沒有障礙。當然情況已經得到了很大改變。1995年是一個重要標志,那就是中國美術界最高學府中央美院把陶瓷引入,象征著這個表現媒介被主流院校接納和認同。另外,中國美院還有原中央工藝美院也有陶瓷系。
我們的陶瓷藝術教育其實是有優(yōu)勢的,在于我們有很好的造型基礎訓練,中國的美術院校非常注重造型能力,這跟西方的教育完全是不同的,西方強調個性化的培養(yǎng),完全按照藝術家個人的喜好去發(fā)展,沿著自己的思想,非常解放,不給統(tǒng)一的類型去強迫訓練。這兩種各有各的好處。中國的藝術家,尤其像我們雕塑系,很重視雕塑基礎的訓練,學生一進來必須學習雕塑。基礎訓練對人的造型培養(yǎng)是沒話說的,不足的地方就是過于嚴謹的訓練,青年人有時很難從形象思考上解脫出來。西方任青年人自由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老師主要是進行引導。國外一些大學教授不一定是前沿的藝術家,卻是一個擁有廣闊視野的、在某個領域非常了解并有前沿資訊的人,他可以幫助你認識問題的深度。老師不會阻止你去做什么,他會以自己的視野和資訊給學生可以進入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間。這種教育方式是很好的,我們會吸收西方比較尊重個人思維、個人想象力、不抑制學生想象力的一種模式,我們也在不斷吸收和改變。
藝術評論:當代陶藝的發(fā)展,除了學院里的師生,中國各個陶瓷產區(qū)是什么狀況?
呂品昌:這些年在陶瓷產區(qū)也涌現了一些當代藝術家,但數量較少,一是受制于視野,二是受制于環(huán)境。他們要生存,有些當代的東西可能在經濟效益上是得不到保障的,很多人不會花精力做這種眼前得不到利益的東西。所以在瓷區(qū)的藝術家,大部分比較現實,相較之下,創(chuàng)新意識會薄弱很多,不像高校老師,最起碼有一份教職,可以不靠賣作品去生活,有時間、有精力關注新的東西,做前衛(wèi)的探索。更重要的一點,身為教師,有責任去引領關注和實踐前沿的東西,學校也鼓勵老師做深入的學術探索。這跟他的職業(yè)有關系,如果你在一個大學任教,你的理念落后陳舊怎么去上課指導學生。所以在中國更多的當代藝術家容易出自大學教師群體。
過度市場炒作“挺沒勁的”
藝術評論:之前您談到,中國當代陶藝和中國當代藝術幾乎是同步發(fā)展,三十年后的今天,從市場交易來看,當代陶藝價格與當代藝術價格存在明顯差距,與古代陶瓷更有很大落差,差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呂品昌:當代藝術里,當代的陶藝市場肯定還不如繪畫、雕塑、書法等等,可能是人們還沒有關注和認識到它。剛才也談到,長期以來,人們對陶瓷缺少深入認識,認為它不是純藝術,只是工藝。另外,這個材料的廉價和易碎性也使陶瓷市場受到影響。但我認為,這不是主要的。中國古代陶瓷與當代陶瓷價格的反差,與文化有關系。現在,元明清瓷器拍賣常常有天價,這與市場運作有關,這些東西流傳在市場的少,有的是皇家御用,所以會有這種結果。當代陶瓷在市場上的這種表現,中外都差不多。
藝術評論:西方當代藝術家陶瓷作品大概在什么價位?
呂品昌:國外我有很多重要的陶瓷家朋友。就我所了解,西方當代陶瓷市場也不是很好,尤其當下全球經濟困境,帶來藝術市場購買的下降,陶瓷更是如此,但有一點西方陶瓷市場比較穩(wěn)定,價值有規(guī)律可循。知名的一線大師級別的藝術家市場和價格非常穩(wěn)定。中國的情況不同,有時年輕人剛畢業(yè)作品就可以賣得很好。我們現在當代藝術家的油畫拍賣價都是幾百萬、上千萬元,現在幾十萬元的東西在西方都是陶藝大家的作品了。
藝術評論:國際頂級拍賣行也開始關注中國當代陶藝了,設立“藝術空間”展售當代陶藝,他們找過您嗎?
呂品昌:幾家重要的拍賣公司都聯(lián)系過我。前些年,我也參加過一場國內某著名拍賣行的拍賣,但對他們的操作不敢恭維,以后我就拒絕了。那里面藝術家和商家都有問題,藝術家同代理公司合力去炒作已是司空見慣之事了。把拍賣價格推高,形成高價紀錄。現實是并沒有這個市場和價位。陶瓷從工序到完成從材料和技術上,投入其實并不大,現在景德鎮(zhèn)青花或是釉里紅燒成率都在90%以上。你一下就要拍出幾百萬、上千萬元,背后實際上就是商業(yè)動作,現在很多藝術家花心思在這上面,挺沒勁的。
藝術評論:中國當代陶藝市場,近年出現了一批經紀人、代理人,您如何看他們在市場中的作用和影響?
呂品昌:在市場推手的介入下,在拍賣場上舉牌,推動出高價。對大眾來說,會發(fā)現當代陶瓷市場不錯。但我覺得這個市場有點過于急功近利。尤其是在前幾年,官場上雅賄風氣盛行,很多人只論名頭,不論作品,導致很多藝術家作品虛高,也導致很多真正的有學術價值的作品和藝術家不被關注。我們不是不能炒作,而是覺得特別丟份兒,去求人找關系抬高價格,這種事情不是一個真正搞學術的人應該做的。
藝術評論:當代陶瓷上也缺少良性的、長遠的、穩(wěn)健的畫廊的支持吧?
呂品昌:你說得對,中國當代陶瓷藝術要穩(wěn)步推進,不要做些虛高的事。西方的東西特別穩(wěn)定,大師級別的都賣不到幾十萬元,因為他們的市場需求就如此,一件作品賣幾十萬元已經非常不錯了,幾百萬元是不可能的,除非個別過世的重量級藝術家。市場要慢慢培育,不能一下就弄到天價,對市場沒有好處。面上看有些藝術家一個花瓶拍賣到一二百萬元,感覺是拍出了并有了高價位,其實他背后給買家五件或六件,成交價對應的不是一件的價格。這種炒作損失的是整個陶瓷的市場。當下反腐力度深入,一些靠“大師”身份出售作品的藝術家日子就沒前些年風光了。這就是市場不正常,是人為的因素太多,導致藝術家不能按正常的發(fā)展模式走,也不利于當代藝術市場的培養(yǎng)。
國際雙年展,
陶瓷自身謀突破并不容易
藝術評論:請介紹一下陶瓷國際雙年展和國際上學術組織的展覽或學術研究情況。
呂品昌:國際上有不少組織。一個是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國際陶瓷藝術協(xié)會,這個協(xié)會每兩年舉辦一次活動,在世界各國舉行,是會員制的,邀請會員與會,介紹兩年來世界各國陶瓷藝術發(fā)展的動態(tài),活躍或有突破的藝術家會被邀請做演講,會員也在這里進行交流。美國有一個全美陶瓷藝術教育年會,每年在美國本土舉行,實際是國際化的,各國陶藝家都會參加,會議主要針對藝術家和青年學生,全美包括世界各國有陶藝學科的大學都會在這里設一個攤位,介紹自己學校的成果,也提供青年藝術家申請學校,每年好多人通過年會申請學校,年會也包括學術演講、討論。雙年展很多國家都有,如日本國際陶瓷雙年展,韓國也有好幾個,京畿道做到第八屆了,還有光州雙年展,中國杭州也有青年陶藝家雙年展,已經做到第十屆了。國外比我們做得專業(yè),每一次雙年展都有新的主題,要倡導的理念和思想都會通過展覽的主題表達出來。
藝術評論:您最近參加的印象比較深刻的雙年展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呂品昌:韓國京畿道雙年展強調陶瓷與未來,強調陶瓷的拓展以及跨界跨學科的交流,希望擴大陶瓷的邊界,探索陶瓷新的發(fā)展空間,這是今年提出的主題。但我發(fā)現今年的作品不是特別優(yōu)秀,至少我還沒有關注到非常好的作品。作為評委,展覽前會收到申請人的作品照片,要從大概3000件作品中選150件,很難選擇,到現在為止沒有發(fā)現特別讓我動心的東西,這說明陶瓷想要突破和創(chuàng)新其實也不容易。
藝術評論:這次雙年展的評委機制和獎金設置,是怎樣的?
呂品昌:全球六位評委,來自中國、美國、韓國、英國和澳大利亞。
初評是在網上評審,評委要從3000件作品中,通過幾輪投票選出150件作品展出。復評是實物評審。屆時將評出獎項。獎金非常高,金獎30多萬元人民幣,最高是50萬元人民幣。
藝術評論:最后一問,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同時堅持藝術創(chuàng)作,您如何在教學、研究、創(chuàng)作、評獎和社會活動中平衡,保證創(chuàng)作的質量?
呂品昌:這是我一直苦惱的問題,現在對我來說事情真是太多,但我沒有停頓思考,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有想法,有計劃,就是缺少時間。一旦有時間,我會付諸實施我的創(chuàng)意。現在階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還是很重要的,這是責任所在。我更多地關注青年人的成長和培養(yǎng),我們搭建展覽和文化活動平臺,既面向國際,也面向中國的年輕人、大學生,這是我現在的工作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