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0年前的1910年,《大清著作權律》正式頒布。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著作權法,標志著我國著作權立法進入了作者作為著作權人的現(xiàn)代著作權階段。在此以前,我國則處在以出版者擁有“印刷特權”和作者僅成為原始著作權人的階段。
100年前的1910年,《大清著作權律》正式頒布。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著作權法,標志著我國著作權立法進入了作者作為著作權人的現(xiàn)代著作權階段。在此以前,我國則處在以出版者擁有“印刷特權”和作者僅成為原始著作權人的階段。
相比而言,歐洲由于較早出現(xiàn)資本主義的興起和市場經濟的成熟,故也較早進入現(xiàn)代著作權階段,其標志則是1710年(距今300年,比《大清著作權律》頒布早200年)即由英國議會通過一項著作權法案,并由安娜女王批準實行;故此法案稱《安娜法令》。
但原始著作權意識的產生,中國并不比西方慢。特別在明朝嘉靖、萬歷年間,即《安娜法令》頒布前150年左右,由于商品經濟的發(fā)達,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人的原始著作權意識日益強烈,在商品經濟諸多領域都有體現(xiàn)。明代,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的福建省德化縣,瓷器大量出口海外。以前德化出口以日用瓷為主,當時開始出口以佛教人物為主的藝術瓷,出現(xiàn)了以“瓷圣”何朝宗為代表的瓷雕名家群體。他們繼承宋元以來的傳統(tǒng),接受市場需求的推動,燒制造型美觀、形神兼?zhèn)涞陌状善,溫潤如脂,潔白如玉,被稱為“象牙白”、“豬油白”。外銷到歐洲,深受歡迎,被統(tǒng)稱為“中國白”。他們的作品背部都蓋有瓷印章,表現(xiàn)了極其強烈的原始著作權意識。當他們創(chuàng)作的“中國白”瓷器暢銷歐洲時,其強烈的原始著作權意識也震撼了西方。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xiàn)象。
從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材料看,明代瓷雕名家有何朝宗、何朝春、林朝景、陳偉、張壽山、林孝宗等一大批人。他們的作品都在背部蓋上印記,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德化瓷印章。德化瓷印章千姿百態(tài),多以模型制造,其形態(tài)主要有方形人物印章、圓形獅子印章、方形獅子印章、九虬龍盤繞圖章、瑩白雙獾方印、蟠虎鈕印章和坐猴、玉兔鈕印章等。而銘文內容多為文人墨客所用。
德化瓷印章為什么恰恰在此時出現(xiàn)呢?我們且以“瓷圣”何朝宗為例。何朝宗出生于明嘉靖初年,活動在明嘉靖到萬歷前期,平生酷愛瓷雕,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善于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作胚時注重人物臉部描繪及身材的總體設計,努力做到神形兼?zhèn)。在長期的實踐中,他融合了泥雕、木雕、石刻等技藝,總結了捏、塑、雕、鏤、貼、接、推、修八法,運用得出神入化、天衣無縫。在燒制的過程中,他又與窯工共同研究,推陳出新,逐步掌握了窯泥上釉的秘密配方。所以,他燒制的瓷器猶如象牙雕就,被稱為“象牙白”。何朝宗把瓷雕作為一項藝術事業(yè)對待,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謹,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每件瓷雕作品的泥胚創(chuàng)作出來,都先擺出來讓路人觀賞品評,稍不稱意就推倒重塑。他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如是得意之作,則在背部鈐蓋印章,有葫蘆形或方形篆文款識。他流傳世間的瓷雕作品,都是極少雷同的上乘之品?傊脑贾鳈嘁庾R,既來自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來自當時市場對“中國白瓷器”的需求。可以說這是時代的產物。
何朝宗除擅長觀音佛像瓷塑外,亦兼制精巧雅致的香壺、小瓶和供玩賞的陳設器皿。他創(chuàng)作的瓷雕作品,遠銷日本、法國、英國、埃及及東南亞各國,被譽為“東方藝術”、“世上獨一無二珍品”、“可與米蘭的斷臂維納斯相媲美……”,人們“不惜以萬金爭購之”,有著“天下傳寶之”的美譽。目前,除了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館、泉州市海交館,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等博物館珍藏有他的瓷雕作品外,海外如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維多利亞?阿爾波特博物館、牛津阿斯摩林博物館、倫敦珀西瓦爾?戴維斯基金會、丹麥國家博物館、瑞典斯德哥爾摩埃克蘭德科姆美術館、法國巴黎博物館、美國俄勒岡?波特蘭?克盧美術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費城、芝加哥博物館等歐美各國著名博物館以及P?J?唐納利、羅伯特等私人收藏家,都收藏有何朝宗名款的瓷塑作品。1878年(清光緒4年),美國舉行藝術作品評比,波斯頓美術館珍藏的何朝宗塑瓷觀音,評為第一名。何朝宗被尊為“瓷圣”。
何朝宗的弟弟何朝春,所塑作品大量銷往歐洲,常見有“何朝春”、“何朝春作”等葫蘆形或方形篆文款識。歐洲收藏家收藏他的瓷塑作品14尊。德化本地藏品有披坐達摩、降龍羅漢等。
林朝景,作品在17世紀暢銷歐洲,至今尚有部分作品為英國倫敦、美國芝加哥等博物館和收藏家珍藏。作品有篆書陽刻“林朝景印”無框方章款識。
陳偉,作品為大英博物館等國內外博物館所珍藏。常見有“山人陳偉”、“陳偉之印”等篆文款識。德化本地藏品有“坐幾觀音”。
張壽山,作品在17世紀銷往歐洲,備受青瞇,英國倫敦、牛津等收藏,背后有葫蘆形“張壽山”及方形“張壽山印” 章款。
林孝宗,明代瓷塑大師,作品背后有方形篆書陽刻無框“林孝宗”印,暢銷國外并被英國、美國等收藏。
還有文榮、林子信、林希宗、陳念山等瓷雕名家,不勝枚舉。這是一個引人注目、頗具時代特色的群體。
當然,由于當時中國封建社會以“士農工商”排列,工匠的地位很低。何朝宗及其他明代德化瓷雕名家,雖然設計并造出了極其精美并極富有創(chuàng)新品格的“中國白瓷器”,也用“瓷印章”表達了內心的自豪感;但他們本身均不直接經營產品銷售,無法從中分得自己一份應得的勞動報酬。當時,他們強烈的原始著作權意識,既不能轉化為物質利益,也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但他們的作品銷售到西方后,高質量的產品和體現(xiàn)著作權意識的瓷印章,同時引起了高度重視。1780年(清乾隆45年),其特拉思在愛爾蘭發(fā)現(xiàn)了歐洲第一枚德化瓷印章。1840年(清道光30年),英國人埃德蒙?格蒂出版專著《關于愛爾蘭發(fā)現(xiàn)的中國印章》,這是歐洲研究德化瓷的第一本著作。據(jù)加拿大斯科特?福斯特研究,英國達勒姆東方博物館、愛丁堡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倫敦珀西瓦爾?戴維基金會、倫敦大英博物館、愛爾蘭都柏林國家博物館、貝爾法斯特北愛爾蘭博物館以及阿尼克城堡等,都藏有德化瓷印章。這說明外國對德化瓷印章的重視,實際上,體現(xiàn)了他們對德化瓷雕作品著作權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