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三彩眾多的器物中,最為突出的是俑類。藝人們通過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人物、動物形象的認真觀察,經(jīng)過提煉和加工,將其藝術(shù)地再現(xiàn)出來。不同人物、不同身份,塑造得準確生動、生氣勃勃。如唐三彩的女俑有三種形象,即貴族婦女、侍女、藝妓,勞動婦女的形象較為少見。
文吏俑一般頭戴梁冠,身著官服,雙手持笏,拱于胸前,直立于三彩臺座上。武士俑身材健壯,表情威嚴。天王俑體型高大,身著甲胄,一手又腰,一手舉拳,腳踏 惡魔或猛獸,怒目圓睜,威武異常。同鎮(zhèn)墓獸一樣,天王俑也是墓中鎮(zhèn)邪之物,它是受佛教影響而出現(xiàn)于唐代的一種新造型。盛唐時期,中原與西域民族及世界各國來往密切。深目高鼻、身著胡服、足蹬長靴的胡俑,出土較多。他們牽著背負重載的馬與駱駝,仿佛正在長途跋涉。除胡俑外,還有黑身卷發(fā)、紅唇白眼、被人們稱之為“昆侖奴"的黑人俑及許多肩背貨袋、手持水罐的“大食人”俑。
唐代的鎮(zhèn)墓獸在前代的造型基礎(chǔ)上,有的兩胳膊間增加有火焰形翅膀,大耳、獸身畜蹄,豎眉鼓目,張口怒吼,各色對比強烈的色釉,更增加其咄咄逼人、凜然不可侵犯的感染力。
在動物俑中,馬俑最為精致。唐代馬的特點是頭小頸長,膘肥體壯,臀部發(fā)達,骨肉可辨,線條流暢。它們有的昂首嘶鳴,有的騰空奔馳,各種形象塑造得細膩生動、栩栩如生。有的駿馬頸項鬃毛上剪留有“三花”、“二花’’或“一花”,這是區(qū)分馬的等級的一個標志。除造型外,馬的釉彩極為富麗、晶瑩明亮。除馬俑外,駱駝也是唐三彩中最常見的動物。在陜西西安中堡村出土的駱駝載樂俑,駱駝體型高大,四肢強健有力,站立于方形板座上,昂首引頸,張口長鳴,頸毛、腿毛質(zhì)感極強,刻意追求真實,造型結(jié)構(gòu)準確自然。駝氈上置樂舞俑七人,男性樂俑六人,手持樂器,姿態(tài)各異,中間立女舞俑一人,且歌且舞,氣氛歡快熱烈,反映出盛唐時期興盛的歌舞景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