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釉下彩盤口壺。 劉瀏 攝
本期繼續(xù)為您介紹六朝博物館的青瓷器。這一件是在南京出土的東吳時期青瓷盤口壺,與其他青瓷器不同的是,惟獨它使用了“釉下彩”的工藝。而壺身上的佛像裝飾,也見證了南京乃至整個江南地區(qū)佛教的傳入。 揚子晚報記者 張可
先做個科普:在中國人生活中使用幾千年的陶、瓷是兩種器皿。他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陶器表面粗糙,而瓷器表面有一層光潔的釉。用來盛裝酒水飯菜,瓷器顯然更容易清洗,也更耐高溫。而“釉下彩”就是用色料,在瓷器的素坯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一次性燒成。這種工藝使彩繪不易磨損、永不褪色、無鉛無毒。青花瓷,就是“釉下彩”中的經典。
久負盛名的“青花”、“釉里紅”等等工藝,若要追溯起源,就是六朝博物館三樓的這件青瓷釉下彩盤口壺了。1983年,它出土于南京雨花臺區(qū)長崗村一座東吳時期的墓葬。在迄今為止的考古發(fā)掘中,這是時代最早的一件釉下彩瓷器。青瓷釉下彩盤口壺也是六朝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盤口壺高度超過30厘米,罕見地保留了壺蓋,以傳說中的“神靈之精”鸞鳥雕塑作為裝飾。這件壺的瓷胎白中略帶灰色,是青黃色的釉,釉下的“彩”是褐色彩繪紋飾。這些紋飾可謂豐富多彩、信息量極大。頸部繪有七只虎頭異獸;腹部繪兩排持節(jié)羽人,羽人就是長翅膀的人,是道家修煉升仙的終極形態(tài);腹部近底處繪有一周仰蓮紋?偟膩碚f這些釉下彩繪,畫的是一派飄渺虛幻的天界風光,呈現典型的道教文化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盤口壺肩部貼有一些小雕塑,其中有兩尊佛像。眾所周知,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直到兩百年后,孫權才在南京建造江南地區(qū)第一座佛寺—建初寺,這也宣告著佛教在江南地區(qū)正式站住腳。東吳盤口壺上的佛像就見證了這一歷史事件。自此,佛教開始融入六朝各階層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現了梁武帝蕭衍一生三次出家;皇帝組織大臣到瓦官寺集中培訓,聽高僧講經;棲霞山開建石窟佛像的故事。
而盤口壺上,佛像與中國本土的道教的繪畫出現在統(tǒng)一器物上,也說明當時的人們包容地接受了外來文化,而這一社會思潮也開啟了整個六朝“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