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收藏界業(yè)內(nèi)人士眼中,一些鑒寶活動過于注重娛樂性,有“作秀”之嫌。
近年來,泉州舉行了多場尋寶、鑒寶活動,一些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藏品由此露出廬山真面目。這些藏品不乏何朝宗、弘一法師、張瑞圖等人的作品,有的民間寶物甚至在國家級博物館也見不到。鑒寶也讓一些贗品浮出水面。贗品之泛濫,以至于有專家稱,民間鑒寶中的贗品率高達98%。專家認為,民間收藏亂象始于利益之爭,收藏有道,藏家要保持平常心態(tài)。
尋寶鑒寶熱 民間珍品掀起蓋頭
近幾年來,泉州已多次舉行大型尋寶、鑒寶活動,央視一些收藏節(jié)目也先后走進德化、石獅、晉江、泉州進行拍攝。泉州藏友熱情極高,紛紛拿出珍藏寶貝讓專家一鑒真?zhèn),一些民間珍寶也得以為大眾所識。
2006年底,中央電視臺“2006民間尋寶記”走進泉州的德化、石獅等地尋寶。在德化評出了十件重點寶物。在石獅和臺胞專場,評出了石獅“最佳”十大民間寶物。
2008年,央視“尋找國寶”大型電視系列活動再次走進泉州石獅,活動持續(xù)四天,4000多藏友攜帶近萬件藏品參選,800多位臺胞也參加了此次盛會。最終評出了“石獅專場·臺胞專場”和“泉州專場·臺胞專場”的“國寶”2件、“民間寶物”22件和“民間優(yōu)秀藏品”22件。被評為石獅、泉州兩地“民間國寶”的藏品分別是宋代汝窯狻猊香熏和泉州江加走掌中木偶。
2012年5月,央視尋寶欄目走進晉江,專家從2300余件(套)藏品中選出76件“寶貝”。海選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本地一位藏家持有晉江籍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的一幅4米長的大幅字畫真跡,另有本地藏家持有福建最后一位狀元吳魯,以及一代高僧、杰出藝術大師弘一法師的書法手跡。
2013年9月,央視尋寶再次走進德化。藏友陳啟蘭收藏的明代“瓷圣”何朝宗的自在觀音瓷塑摘得“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獎”。
今年9月25日,“首屆海峽兩岸·東亞文化之都大型鑒寶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詳見早報9月26日A06、07版及9月27日A05版),評出了18件優(yōu)秀寶貝。
贗品泛濫 98%是假貨
也有收藏界人士指出,尋寶鑒寶活動固然“收獲”了一些民間寶貝,但一些極具看點的民間珍品甚少出現(xiàn)在其中。
福建省收藏家協(xié)會理事張五鵬透露,泉州地區(qū)有不少有實力的藏家,專門收藏高檔藏品,有不少價值連城的好東西都在泉州藏家的手中。“但是,真正的行家都很低調(diào),不愛拿出自己的珍藏去顯山露水。”
一位不愿具名的泉州收藏界業(yè)內(nèi)人士則將“鑒寶”活動說成“作秀”。他透露,某次由電視臺主辦的尋寶活動,主辦方曾找到他要求出具一些藏品。他笑稱,當時自己店里的幾位員工都因此上過電視,拿著他的藏品天花亂墜地“編故事”。“從這個角度說,一些鑒寶活動多是娛樂性,當不得真。”
與一些手握珍品的藏家的低調(diào)相比,在一些專家看來,參與鑒寶活動的藏品可謂贗品泛濫成災。
“民間藏品98%都是贗品。”9月25日,世界華人收藏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主任王立軍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的首屆海峽兩岸·東亞文化之都大型鑒寶活動上如是表示。作為著名青銅器、佛造像、陶瓷鑒定專家,王立軍經(jīng)常外出鑒定,贗品的泛濫讓他深惡痛絕。
參與此次鑒寶活動的北京元青花俱樂部會長張慶玉對此深有感觸。當天,他遇到一位從事業(yè)余收藏已18年的“收藏家”李先生,李先生帶來了手中大部分藏品,但經(jīng)鑒寶專家鑒定,基本都是贗品。“民間收藏可以推廣中國的文化藝術,但一定不要盲目收藏”。
但也有收藏愛好者對專家將自己的藏品鑒定為贗品不服氣,在某次鑒寶現(xiàn)場,有人為此反駁稱,“藏品是在外國買回來的中國古董,怎么會是假貨呢?”
“難道外國就沒有假貨嗎?”專家反問。
勿輕信證書 有的專家也不靠譜
有意思的是,盡管民間藝術品市場贗品泛濫,但鑒定證書卻很多。王立軍說,正是證書害了很多人。在他看來,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有的是鑒定專家眼力問題,有的是鑒定專家職業(yè)操守的問題。
“鑒寶專家見多識廣,當然靠譜。”泉州藏友鐘先生表示,他絕對相信鑒寶專家的眼光。在一次鑒寶活動中,他曾與央視鑒寶欄目的一位專家合影,如今,每次外出參加與收藏有關的活動,他總會將這張照片帶在身上,他說他骨子里有些專家崇拜。
另一位收藏愛好者王先生就對一些專家的專業(yè)水準,甚至鑒寶動機都持懷疑態(tài)度。有一次,他曾拿著已上拍并入書價值一千多萬的藏品去測試某鑒寶專家,誰知那位專家在幾米開外見到藏品便喊“假的假的,拿走拿走”。此外,王先生還聽說,有“專家”明明知道人家手上的藏品是真的,但故意說成假的,然后再找人私下與持寶人洽談,從而低價獲得藏品。
泉州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認為,鑒寶能力的錘煉需要閱歷與專業(yè)知識的積淀,有些鑒寶專家專業(yè)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即便是一些頂級專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他建議收藏者要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不要人云亦云。他還強調(diào),收藏者有一大忌,便是愛參照藏寶書籍。他說,書上介紹的藏品多為國寶,價值不菲,多有無良商家照圖仿古造假。
鑒寶專家的職業(yè)道德也很重要。萬冬青說,鑒寶活動的不同性質(zhì)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鑒寶專家的態(tài)度。“如果是商業(yè)鑒寶活動,水分相對多些,不能保證出現(xiàn)賄賂專家,花錢買證書的事,畢竟,有的藏品,即便是贗品,有了證書,拍賣時便能獲利數(shù)倍甚至數(shù)十倍。”如果是公益性質(zhì)的鑒寶活動,專家相對顧及個人品牌,會看得更加仔細,鑒寶相對公正。
收藏有道 不要被利益綁架
9月25日,在中國閩臺緣舉行的鑒寶活動上,來自臺灣的專家徐志誠介紹,海峽兩岸對待藏品的心態(tài)略有不同,臺灣收藏者是沖著對古玩的喜好而收藏它,大陸收藏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們未來的升值空間。
“收藏曾經(jīng)是邊緣文化,現(xiàn)在變成主流文化。過去是小眾文化,現(xiàn)在變成大眾文化,去哪里鑒寶都是人山人海。”王立軍認為,越來越多的民間力量介入收藏,對收藏的發(fā)展是有利的,但也因此導致一些人為了利益,而頻繁制造贗品。
泉州博物館館長陳建中也認為,民間收藏亂象正是始于利益的作假。他介紹,部分藏家收藏知識十分欠缺,又一心想靠收藏致富,這讓仿古、造假者有機可乘,他們通過制作、販賣物非所值的“古玩”,從中牟取暴利。
2011年初,在北京被拍出2.2億元天價的一套“漢代玉凳”成為當年拍賣市場的“最貴玉器”。一年后證實,這件玉器為高仿工藝品,最初售價僅為230萬。天價藏品雖是贗品的極端例子,而被炒至幾萬幾十萬的中高端仿古造假品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贗品多,自然有人看走眼會上當,遇到這種情況,大多數(shù)購買者只能自認倒霉。張五鵬把這稱為“交學費”,不過他也表示,藏家在購買之前做足準備,是可以避免上當受騙的。
“收藏亦有道,心態(tài)要平和,不要老想著靠收藏發(fā)財致富。”萬冬青認為,收藏是種手段,雅玩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