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裝飾與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會審美取向,有著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裝飾是對陶瓷器進行藝術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對提高器物的外觀質量、豐富文化生活起著積極有效的作用。陶瓷裝飾方法很多,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釉下裝飾,另一類是釉上裝飾。這里有傳統(tǒng)工藝,也有近現(xiàn)代工藝。學習鑒定就要了解其發(fā)展和演變歷史及其藝術特點與風格。
釉下彩是以各種高溫顏料,在泥坯或素燒坯上繪畫紋樣,再施以透明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其特點是彩繪的紋樣與坯釉在高溫中同時燒成。色料充分滲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潔滋潤,色澤透明雅麗,有飽滿的水分感。經久不變。
刻劃花是我國陶瓷傳統(tǒng)裝飾方法之一。它是在坯體上用鐵,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劃出裝飾花紋,施透明釉燒成。這種裝飾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時期的陶瓷紋飾風格各異。
刻填花又稱鑲嵌花,是在坯體上先用一種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紋,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內填以色料的裝飾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稱“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術是在刻劃花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藝。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劃花工藝的重復繁雜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產力。
青花玲瓏是一種釉下青花加玲瓏雕鏤相結合的裝飾。它是在瓷器坯體上,先制作玲瓏透剔的玲瓏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狀通洞,稱為“米通”。再以“玲瓏釉”充滿玲瓏眼,結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紋飾,施釉入窯高溫一次燒成。
“五彩”又稱“硬彩”,是使用古彩顏料在釉上的繪畫裝飾,也是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彩繪藝術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現(xiàn)于我國宋、金時期的北方地區(qū),其前身即磁州窯的“紅綠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窯創(chuàng)燒的新品種,成化斗彩在歷史上最負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方法,先在坯體上用青花色料畫出紋樣的一部分或勾出紋樣的輪廓線,施釉入窯燒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繪,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稱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稱軟彩,始創(chuàng)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進行彩繪的一種裝飾技法。粉彩色彩豐富,粉潤柔和,秀麗雅致,形象刻劃細膩生動,它更多地吸收了國畫工筆重彩的繪畫技法,越來越傾向于繪畫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畫面色彩的層次感。
琺瑯彩原名畫琺瑯,亦創(chuàng)燒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進行彩繪裝飾技法之一,與粉彩裝飾十分相似,有時甚至難分彼此,早期由宮廷造辦處燒制,干隆三年以后逐漸移至景德鎮(zhèn)御窯場制造,m瑯彩的繪畫技法,早期多仿銅胎掐絲琺瑯。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發(fā)展而來,名為彩,實為釉,以釉代彩。它舍棄礬紅以紫色代之,畫面典雅素凈,故以“素”相稱。
礬紅彩又稱鐵紅彩,是以礬紅顏料作主要色料勾線,染色描繪畫面的一種裝飾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艷黑)作主要色料勾線,染色描繪畫面的一種裝飾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繪技法之一。它摒棄了康、雍、干三朝繁雜的粉彩工藝,并融合了五彩設色簡練的繪畫風格,易于上手。
淺絳彩一詞來源于淺絳畫派,原指元代文人黃公望創(chuàng)造的一種以水墨勾畫,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畫。陶瓷界所說的“淺絳”借用國畫術語,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種濃淡相間的繪畫技法。
廣彩是“廣州織金彩瓷”的簡稱,始創(chuàng)于清代康熙年間,流行于晚清民國時期,早期以古彩做裝飾,晚期以粉彩做裝飾,也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彩瓷之一。
新彩又稱新粉彩,是20世紀以來文人瓷繪藝術的一種。
電光彩就是光澤彩。它是用電光水作彩料進行裝飾,屬現(xiàn)代工藝,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