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儼少行書現(xiàn)身鑒寶現(xiàn)場
陶瓷鑒定專家丘小君
書畫鑒定專家單國強
雜項鑒定專家陳建明
2014年元旦一大早,寧波古玩城二樓展覽廳里已擠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市民。書畫紫砂、翡翠玉器、紅木、奇石、西洋古董、瓷雜文玩、象牙雕刻、青銅器、木雕、佛像、錢幣等等,林林總總數(shù)百件寶貝薈萃一室。
9點,三位來自央視《尋寶》欄目的鑒寶專家丘小君、單國強、陳建明準時出現(xiàn)。陸儼少行書、壽山田黃等一批寶貝讓專家們眼前一亮。不過,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仿品和假古董。專家們現(xiàn)身說法,面授收藏經(jīng)。
記者 黃銀鳳 林旻 文/攝
陶瓷鑒定隊伍最長,但“打眼”貨不少
丘小君是著名陶瓷評鑒專家,師從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
整個上午,排在丘小君面前的隊伍最長,也不時出現(xiàn)讓專家哭笑不得的“寶貝”。比如一個底部寫有“大明宣德年間”的青花瓷,同時烙上了“上海市博物館”鑒定的“一級”記號。“這個單位不可能做這樣的鑒定,也不可能把鑒定結(jié)果直接印在瓷器上。”丘小君耐心地向持寶人解釋。丘老師告訴記者,像這位持寶人“打眼”收來的假瓷古董還真不少。
接近中午的時候,丘老師示意工作人員有新發(fā)現(xiàn)。“這是一件標準的元青花鳳穿牡丹,釉子非常肥厚柔和?粗可淼睦L畫,你能想象到當年畫工作畫時那種飛速流暢的畫面,只有元代才能達到這種水準。”丘老師將瓶身倒過來,向現(xiàn)場藏友展示底部,“底部用的土就是當時官用的最好的麻倉土,平整干燥。釉面有氧化出土的痕跡,洗也洗不掉。”根據(jù)瓷器內(nèi)部輕微的凹凸不平的紋理,丘老師推斷這個瓷瓶為純手工打造,而那個年代的瓷器內(nèi)部,通常會采用注漿等制作方式。
陸儼少行書真跡現(xiàn)身,估價100萬元
相比較于丘老師那邊的熱鬧,單國強老師主持的書畫鑒賞這邊顯得有點冷清。
第一個上前來的持寶人是一位中年婦女。她提著家里的抽屜就直奔古玩城而來,紅木色的抽屜看上去倒顯得有些年頭。她從抽屜里面拿出一摞字帖,一本一本在展臺上攤開。“只是一般家里的老東西,普通拓本,價值不大。”單老師給出了鑒定結(jié)果。這位藏友還不罷休,又抱上一只紙箱,一打開舊布包,頓時塵土飛揚,又是一沓字帖。單老師鑒定后認為:“年份不高,無名頭普品。”
一對中年夫妻帶了幾幅精心裝裱的書畫,單國強仔細看了藏品,“都是真的,但年代都比較淺,作者也不出名。價值不高。”夫妻倆也不介意,聽專家分析完,收好字畫欣然而去,“是真的就行,我們買來的價格本來就不高,就是圖個歡喜。”
一位排號靠后的老伯有點著急,他的三幅書畫早早擺在展臺上,沒想到其中一張作品卻大有來頭。
單國強細細看了很久,比對了手邊的工具書,確認是陸儼少的真跡。“這幅寫有唐詩的行書書法作品,尺寸大約6平方尺。陸儼少是海派十大名家之一,保守估計他的這件作品價值在100萬元左右。”聽完專家點評,該藏友難掩激動之情。
壽山田黃挺亮眼,瑕不掩瑜估價60萬
現(xiàn)場一堆雜件中一塊壽山石引起了陳建明老師的特別關(guān)注。陳老師帶點激動的語氣說:“我在拍賣會上上手過的田黃拍品不下千件,但其中大部分是昌化田黃。這塊可是壽山田黃石,假不了!”
“田黃石被稱為瘋狂的石頭,漲勢驚人,大受玩石一族的追捧。只要是品相好、底凍勻滑的壽山田黃石,每克市場價高達上萬元。”陳建明告訴記者,“這塊田黃料石料很不錯,美中不足是顏色不夠透亮,顏色偏黃,看上去像熟栗色,有點肉晶晶的質(zhì)感;另外石頭上還有點隔裂,估價市場價每克在五六千元。”照他推算,這件重量達126克的田黃石價值在60萬元左右。
一位年紀較大的藏友拿來兩枚銀幣,上面刻有“光緒銀幣”字樣,被陳建明當即判定為仿品。該藏友不服氣,“這是我1991年買的,兩枚銀幣當時花了100元。我對照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銀元圖集》仔細研究過,書中兩枚銀幣跟我收藏的類似,書上單枚收藏參考價在十多萬元呢。”
“差之毫厘,謬之千里。”陳建明分析,“若是光緒年間的大開門真品,單枚價格20年前就要好幾千元。若是大清造幣廠樣幣,價值更加驚人,一枚光緒樣幣(銀幣金樣,打樣呈給皇帝看的)拍價高達2000多萬元。”
而鑒寶現(xiàn)場的一面號稱高古青銅鏡,被陳建明鑒定為開門假。據(jù)透露最近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就拍出過一件類似青銅鏡(真品),成交價高達500萬元。
本以為雜項以小件藏品為主,沒想到陳建明桌位前“大家伙”來了不少,紙板箱、行李袋、編織袋,有些干脆用廢舊報紙一裹一大摞就來了。“雖說是雜項,但民間收藏切忌撒胡椒面,F(xiàn)場有些藏友什么都收,這并不可取,還是要花精力和時間在某個專項類別上,成為某一門類的專家,這樣才能體驗到收藏的快樂。”陳建明趁鑒寶空隙不忘向持寶人傳授收藏經(jīng)。
老物件收藏
勾起老底子寧波記憶
鑒寶活動吸引了一大批寧波土生土長的民間收藏愛好者踴躍參與。大家把壓箱底的寶貝拿出來一看,不知不覺間就與“老寧波”撞了個滿懷。清末民初的老茶盤、清代童子背荷花老玉器、民國填藍彩銅臉盆……里面裝的都是阿拉寧波老百姓的記憶。
吳女士抱著一個偌大的銅臉盆來現(xiàn)場請專家看看。陳建明當即鑒定此為民國填藍彩銅臉盆。雖然價格不高,但吳女士一直把它當作寶貝珍藏,“我小時候,祖輩們就用這個銅臉盆洗臉,怎么用也不會破,越洗臉盆越亮。祖孫們對這老器物蠻有感情的。”
一位老太太從余姚帶來三件玉器。一件童子背荷花玉佩,一件獾形圖案的玉器,另一個是玉掛件。老太太告訴記者,這幾件玉器是她的母親傳給她的。
“看上去簇新,但細看這些玉器的空隙和孔有些年代了,可以斷定都是清代的老玉器。”陳建明分析道,“當其他所有年代信息都消失時,可以通過看孔知道新舊,因為古時和現(xiàn)在打孔手藝完全不一樣。”
陳建明告訴持寶人,童子背荷花圖案有一個美好的寓意,就是希望家庭和和美美、子孫滿堂。獾形圖案同樣飽含祝福,“獾”與“歡”諧音,象征著家庭歡樂之意。這幾件玉器雖然藝術(shù)價值不是特別高,造器設(shè)計也算不上特別精美,但它們寄托了長輩們滿滿的愛與祝福,民間文化信息含量大,后輩回憶起來會很溫暖,今天看來還是非常親切,值得世代珍藏。